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2-13 09:28:18
近日讀《人民音樂》評論版2008年12月號,內裡有一篇王秀玲寫的「閩南語歌曲的發展現狀思考」。讀了自然又想到香港粵語歌的暮氣。
這文章主要是討論福建那邊的閩南歌發展,文中說:
然而,在傳播導向化的今天,藝術的發展僅僅依靠文化意識的覺醒還遠遠不夠。尚文化的審美判斷、價值取向與文化傳播導向、市場經濟、媒體造勢宣傳跟進出現了關聯上的互不銜接時,文化自覺行為便陷入了一廂情願的無奈境地。冷靜審視閩南語歌曲這二十年間的發展,生存處境依然走勢低迷,不容樂觀:在各種賽事和活動的努力下,雖然湧現了不少獲獎作品和演唱新人,然而社會上卻少有響應,更不見流行傳唱。至今音像店裡出售的、卡拉OK歌廳裡點唱的、音樂歌會上表演的、甚至歷次參賽選手演唱的曲目大多數仍是回流的「台語歌曲」。
對於這種境況,王氏認為有幾點原因:其一是方言的弱化導致閩南語歌曲的流行局限、其二是方言歌曲創作的特殊性對閩南歌曲創作發展的局限、其三是閩南語歌曲創作隊伍薄弱。這三個原因,第一個相信也很值得香港人深思。
王氏謂:我國普通話的成功推廣和極大的使用率,使得各地方言多已被淡化甚至遺忘,而語言的同化因素勢必造成方言特色藝術的流失。如今在閩南地區的公共場所幾乎很難聽到閩南話,許多青年人和中小學生大多已不會說閩南語。如此,即便當地人要字正腔圓地演唱閩南語已非易事,更何況跨區域的流行了。
當然,地方經濟上的強勢往往會造成該地方言在社會語言上的流行時尚。閩南語歌曲與粵語歌曲和台灣閩南語歌曲的發展環境不同:粵語歌曲的流行除了廣東音樂本身的美感特點,還因了粵語通用的區域是經濟發達的香港地區和廣東省,因此,操着廣東腔,卡拉OK粵語歌曲在當今是一種時尚……
筆者深信,香港在地緣政治環境的影響下,在數十年後也可能會出現王氏所描述的境況:在公共場所幾乎很難聽到粵語,許多青年人和中小學生大多已不會說粵語。這種想法或者是杞人憂天,但如果想像一下2047年之後,香港與內地關係更密切,普通話的使用率大幅增加,那麼不用
至於時尚、經濟發達這兩種東西,其實也沒甚麼可恃,人無百日紅,花無百日香,香港經濟一旦不振,粵語歌肯定雪上加霜。
總而言之,對於粵語歌的前景,是難以樂觀!
chinaunix网友2009-02-17 09:17:24
學生於廣東小城鎮地區生活多年,深深地看到,語言成為了當地人與外地人的分野。 改革開放以前及開放初期,廣州人對我們這種下里巴人頗為鄙視。一些城裡人一聽到農村口音,馬上「能為青白眼」。例如鄉下人到商場,對售貨員說要看件皮襖,都被「預先警告」:「皮~嚟嘅喎!」(好貴咖~你哋啲鄉下人有冇錢買呀)一些城裡人又根據方言是否「粵味正宗」,來分三六九等。鄉下人操著土話在廣州行走,背後就被一些城裡人謂之「博佬」(「博」字,高入聲),鄙薄語也。直到改革開放十多年之後,廣州出了一位「博佬市長」,而農村小鎮這裡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與廣州人生活差距收窄,才讓他們感到鄉鎮人「非復吳下阿蒙」,土方言在廣州才不被歧視。 而後,經濟發展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工赴粵工作,另一方面北方同胞亦來粵創業就業,語言再一次在廣東成為了粵人與「外省人」的分野。操著北方口音,外地方言的勞動者,普遍被看成低收入、低素質的下等人。粵語方言居然成為了排外的便捷工具。一些外地人飽受歧視,學粵語先學四字經——問候別人「老母」——以免被人罵了還不知道什麽回事。 再後,改革開放讓北方長三角地區的部分人也富了起來,教育程度也大為提升,南下經商、從政者
chinaunix网友2009-02-17 09:17:24
學生於廣東小城鎮地區生活多年,深深地看到,語言成為了當地人與外地人的分野。 改革開放以前及開放初期,廣州人對我們這種下里巴人頗為鄙視。一些城裡人一聽到農村口音,馬上「能為青白眼」。例如鄉下人到商場,對售貨員說要看件皮襖,都被「預先警告」:「皮~嚟嘅喎!」(好貴咖~你哋啲鄉下人有冇錢買呀)一些城裡人又根據方言是否「粵味正宗」,來分三六九等。鄉下人操著土話在廣州行走,背後就被一些城裡人謂之「博佬」(「博」字,高入聲),鄙薄語也。直到改革開放十多年之後,廣州出了一位「博佬市長」,而農村小鎮這裡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與廣州人生活差距收窄,才讓他們感到鄉鎮人「非復吳下阿蒙」,土方言在廣州才不被歧視。 而後,經濟發展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工赴粵工作,另一方面北方同胞亦來粵創業就業,語言再一次在廣東成為了粵人與「外省人」的分野。操著北方口音,外地方言的勞動者,普遍被看成低收入、低素質的下等人。粵語方言居然成為了排外的便捷工具。一些外地人飽受歧視,學粵語先學四字經——問候別人「老母」——以免被人罵了還不知道什麽回事。 再後,改革開放讓北方長三角地區的部分人也富了起來,教育程度也大為提升,南下經商、從政者
chinaunix网友2009-02-17 09:17:24
學生於廣東小城鎮地區生活多年,深深地看到,語言成為了當地人與外地人的分野。 改革開放以前及開放初期,廣州人對我們這種下里巴人頗為鄙視。一些城裡人一聽到農村口音,馬上「能為青白眼」。例如鄉下人到商場,對售貨員說要看件皮襖,都被「預先警告」:「皮~嚟嘅喎!」(好貴咖~你哋啲鄉下人有冇錢買呀)一些城裡人又根據方言是否「粵味正宗」,來分三六九等。鄉下人操著土話在廣州行走,背後就被一些城裡人謂之「博佬」(「博」字,高入聲),鄙薄語也。直到改革開放十多年之後,廣州出了一位「博佬市長」,而農村小鎮這裡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與廣州人生活差距收窄,才讓他們感到鄉鎮人「非復吳下阿蒙」,土方言在廣州才不被歧視。 而後,經濟發展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工赴粵工作,另一方面北方同胞亦來粵創業就業,語言再一次在廣東成為了粵人與「外省人」的分野。操著北方口音,外地方言的勞動者,普遍被看成低收入、低素質的下等人。粵語方言居然成為了排外的便捷工具。一些外地人飽受歧視,學粵語先學四字經——問候別人「老母」——以免被人罵了還不知道什麽回事。 再後,改革開放讓北方長三角地區的部分人也富了起來,教育程度也大為提升,南下經商、從政者
chinaunix网友2009-02-17 09:17:24
學生於廣東小城鎮地區生活多年,深深地看到,語言成為了當地人與外地人的分野。 改革開放以前及開放初期,廣州人對我們這種下里巴人頗為鄙視。一些城裡人一聽到農村口音,馬上「能為青白眼」。例如鄉下人到商場,對售貨員說要看件皮襖,都被「預先警告」:「皮~嚟嘅喎!」(好貴咖~你哋啲鄉下人有冇錢買呀)一些城裡人又根據方言是否「粵味正宗」,來分三六九等。鄉下人操著土話在廣州行走,背後就被一些城裡人謂之「博佬」(「博」字,高入聲),鄙薄語也。直到改革開放十多年之後,廣州出了一位「博佬市長」,而農村小鎮這裡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與廣州人生活差距收窄,才讓他們感到鄉鎮人「非復吳下阿蒙」,土方言在廣州才不被歧視。 而後,經濟發展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工赴粵工作,另一方面北方同胞亦來粵創業就業,語言再一次在廣東成為了粵人與「外省人」的分野。操著北方口音,外地方言的勞動者,普遍被看成低收入、低素質的下等人。粵語方言居然成為了排外的便捷工具。一些外地人飽受歧視,學粵語先學四字經——問候別人「老母」——以免被人罵了還不知道什麽回事。 再後,改革開放讓北方長三角地區的部分人也富了起來,教育程度也大為提升,南下經商、從政者
chinaunix网友2009-02-17 09:17:24
學生於廣東小城鎮地區生活多年,深深地看到,語言成為了當地人與外地人的分野。 改革開放以前及開放初期,廣州人對我們這種下里巴人頗為鄙視。一些城裡人一聽到農村口音,馬上「能為青白眼」。例如鄉下人到商場,對售貨員說要看件皮襖,都被「預先警告」:「皮~嚟嘅喎!」(好貴咖~你哋啲鄉下人有冇錢買呀)一些城裡人又根據方言是否「粵味正宗」,來分三六九等。鄉下人操著土話在廣州行走,背後就被一些城裡人謂之「博佬」(「博」字,高入聲),鄙薄語也。直到改革開放十多年之後,廣州出了一位「博佬市長」,而農村小鎮這裡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與廣州人生活差距收窄,才讓他們感到鄉鎮人「非復吳下阿蒙」,土方言在廣州才不被歧視。 而後,經濟發展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工赴粵工作,另一方面北方同胞亦來粵創業就業,語言再一次在廣東成為了粵人與「外省人」的分野。操著北方口音,外地方言的勞動者,普遍被看成低收入、低素質的下等人。粵語方言居然成為了排外的便捷工具。一些外地人飽受歧視,學粵語先學四字經——問候別人「老母」——以免被人罵了還不知道什麽回事。 再後,改革開放讓北方長三角地區的部分人也富了起來,教育程度也大為提升,南下經商、從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