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发布时间:2014-03-27 08:41:57
造成這種錯分樂句,大抵是因為林振強聽得外國音樂太多,聽中國音樂太少,一旦要為改編自中國古典樂曲《春江花月夜》的曲調填詞,很不慣以re為主音的旋律,誤認為re re mi so mi re do 中的do音也有終止意味,於是......【阅读全文】
发布时间:2013-01-12 08:49:17
向來覺得自己太老實,「通感」這種文學創作手法總不是自己那杯茶。不過,見到李心銘著的《李後主詞的通感意象》,卻甚意外,心中嘀咕道:「李後主的詞原來也有使用『通感』手法的嗎?」看過書本後,才知後主詞確有使用「通感」的,而對筆者來說,這本書也是學習「通感」手法的「入門課本」。 書中先細說人的各種感覺:視、聽、嗅、味、溫、觸,以至「心覺」。而「人類的各種感官雖有區別,各自分工,卻不是孤立地分裂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而是相互的影響和溝通,彼此交織在一起,成為生命的整體感覺,這就是通感。」(頁67)  ......【阅读全文】
发布时间:2012-12-29 10:22:58
香港流行歌詞的一項迷思是:總認為七、八十年代那種一韻到底的押韻模式,優勝於近一二十年來那種幾乎一段一轉韻的押韻模式。 其實,那亦只是潮流。一韻到底作為主流久了,便輪由頻頻轉韻作主流。說不定不久將來,又會是一韻到底主宰大流。也許,是很多人都會覺得,一韻到底是頗能考驗創作人的功力的,當肚子內墨水不夠,便只好經常重用某一個韻字(不知道黃偉文《小玩意》中「意」字用了很多次算不算這情況),一韻到底而能夠不重用韻字,而且詞句流暢兼有創意的,委實是高手!有人這樣想也只能由他。但詩歌創作,有時轉韻也是必須的,這是為了呈現感情的轉換,如果還配合上旋律的轉調,那更是絕配,......【阅读全文】
发布时间:2012-12-21 10:13:35
十二月十五日,香港音樂創作人協會(前身是「香港業餘填詞人協會」)舉辦了一個「『歌和老師』──鄭國江詞作分享會」,我也有前去聆聽。 一般情況,我總是早到者,這次我也不例外,可是到場的時候,鄭老師已經坐在講壇上,在整理演講材料,真是「莫道君行早」。趁未開始,我立刻把拙作《呂文成與粵曲、粵語流行曲》送給鄭老師。他也趁還有點時間,飛快地翻看了一下,然後指着刊在封面上的那首《快樂伴侶》,疑惑地問:「原來這首《快樂伴侶》是呂文成作曲的嗎?」「是呀。」「我一直以為是周聰作曲作詞的呢。」我未及反應,他已繼續說:「這首歌呀,是第一首脫離了粵曲小調風格的作品,我印象很......【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