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6-25 07:11:58
讀了這些論點,筆者就立刻想到有關「偉大作品」的問題,比如說,莎士比亞的劇作與關漢卿的劇作,誰的偉大些?歐洲古代的十四行詩與中國唐詩宋詞,哪種偉大些?如果叫杜甫、李白、蘇東坡、辛棄疾用英語寫十四行詩,水平會高嗎?
當西方的管弦音樂法已發展至極致,甚至出現無調性、十二音技法的時候,中國人才去學習使用這套音樂語言去創作,水平又能高超得到哪裡去?何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各異,中國人用西方管弦樂法來書寫自己,那種表述無論如何都不能跟西方作品相比較。
《梁祝》無疑是講故事的音樂,也算是中國傳統音樂裡常見的所謂標題音樂。可是,傳統的中國音樂,很多雖有標題,卻並不說故事,反而很富於哲思和動人的意境。比如近代的琵琶曲《大浪淘沙》、古代的古琴曲《瀟湘水雲》,這些,筆者認為是很偉大的作品,西方人是不會這樣寫的,也寫不出的!
當然,《大浪淘沙》和《瀟湘水雲》只是器樂獨奏曲,跟大樂團的「偉大」聲響比起來是如許寒酸。
問題是,筆者感到,當代的中國音樂人,寫的不管是獨奏曲還是大樂團奏的作品,幾乎沒法找到一闋能達到像《大浪淘沙》和《瀟湘水雲》這些傳統名作的動人境界與深邃哲思!(我努力思索,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應該是比較符合要求的,但其他呢?)
跟西方比不該比,可是跟自己的傳統比依然是比不來,這一點筆者倒又同意周凡夫所指的:「會否是因為……一切文藝創作仍然是政治先行」?
chinaunix网友2009-06-27 18:02:01
其實更令學生覺得惋惜的是,建國初期作曲家寫出一首成名作之後,似乎後來的作品卻更少有過越之作。《梁祝》也好,《嘎達梅林》也好,《黃河協奏曲》也好,都是音樂家青年成名的作品,成名之後的傑作卻鮮有再聞了。也許,這不能說是作家本身的因素,可以看看,國家時代的巨變,讓我們失去了多少。 有時候,對於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也常常可以用一句俗話來概括「瘦田冇人耕,耕開有人爭」。傳統文化是肥還是瘦或許難以定論,現在缺的的確是將田「耕開」的人才。也許有時候,太急功近利了,而導致在文化上自我「邊緣化」了。希望不要讓日本人、朝鮮人拿中國的傳統一個個「申遺」了,國人才恍然大悟。
chinaunix网友2009-06-27 18:02:01
其實更令學生覺得惋惜的是,建國初期作曲家寫出一首成名作之後,似乎後來的作品卻更少有過越之作。《梁祝》也好,《嘎達梅林》也好,《黃河協奏曲》也好,都是音樂家青年成名的作品,成名之後的傑作卻鮮有再聞了。也許,這不能說是作家本身的因素,可以看看,國家時代的巨變,讓我們失去了多少。 有時候,對於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也常常可以用一句俗話來概括「瘦田冇人耕,耕開有人爭」。傳統文化是肥還是瘦或許難以定論,現在缺的的確是將田「耕開」的人才。也許有時候,太急功近利了,而導致在文化上自我「邊緣化」了。希望不要讓日本人、朝鮮人拿中國的傳統一個個「申遺」了,國人才恍然大悟。
chinaunix网友2009-06-27 18:02:01
其實更令學生覺得惋惜的是,建國初期作曲家寫出一首成名作之後,似乎後來的作品卻更少有過越之作。《梁祝》也好,《嘎達梅林》也好,《黃河協奏曲》也好,都是音樂家青年成名的作品,成名之後的傑作卻鮮有再聞了。也許,這不能說是作家本身的因素,可以看看,國家時代的巨變,讓我們失去了多少。 有時候,對於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也常常可以用一句俗話來概括「瘦田冇人耕,耕開有人爭」。傳統文化是肥還是瘦或許難以定論,現在缺的的確是將田「耕開」的人才。也許有時候,太急功近利了,而導致在文化上自我「邊緣化」了。希望不要讓日本人、朝鮮人拿中國的傳統一個個「申遺」了,國人才恍然大悟。
chinaunix网友2009-06-27 18:02:01
其實更令學生覺得惋惜的是,建國初期作曲家寫出一首成名作之後,似乎後來的作品卻更少有過越之作。《梁祝》也好,《嘎達梅林》也好,《黃河協奏曲》也好,都是音樂家青年成名的作品,成名之後的傑作卻鮮有再聞了。也許,這不能說是作家本身的因素,可以看看,國家時代的巨變,讓我們失去了多少。 有時候,對於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也常常可以用一句俗話來概括「瘦田冇人耕,耕開有人爭」。傳統文化是肥還是瘦或許難以定論,現在缺的的確是將田「耕開」的人才。也許有時候,太急功近利了,而導致在文化上自我「邊緣化」了。希望不要讓日本人、朝鮮人拿中國的傳統一個個「申遺」了,國人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