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6-25 07:11:58
讀了這些論點,筆者就立刻想到有關「偉大作品」的問題,比如說,莎士比亞的劇作與關漢卿的劇作,誰的偉大些?歐洲古代的十四行詩與中國唐詩宋詞,哪種偉大些?如果叫杜甫、李白、蘇東坡、辛棄疾用英語寫十四行詩,水平會高嗎?
當西方的管弦音樂法已發展至極致,甚至出現無調性、十二音技法的時候,中國人才去學習使用這套音樂語言去創作,水平又能高超得到哪裡去?何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各異,中國人用西方管弦樂法來書寫自己,那種表述無論如何都不能跟西方作品相比較。
《梁祝》無疑是講故事的音樂,也算是中國傳統音樂裡常見的所謂標題音樂。可是,傳統的中國音樂,很多雖有標題,卻並不說故事,反而很富於哲思和動人的意境。比如近代的琵琶曲《大浪淘沙》、古代的古琴曲《瀟湘水雲》,這些,筆者認為是很偉大的作品,西方人是不會這樣寫的,也寫不出的!
當然,《大浪淘沙》和《瀟湘水雲》只是器樂獨奏曲,跟大樂團的「偉大」聲響比起來是如許寒酸。
問題是,筆者感到,當代的中國音樂人,寫的不管是獨奏曲還是大樂團奏的作品,幾乎沒法找到一闋能達到像《大浪淘沙》和《瀟湘水雲》這些傳統名作的動人境界與深邃哲思!(我努力思索,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應該是比較符合要求的,但其他呢?)
跟西方比不該比,可是跟自己的傳統比依然是比不來,這一點筆者倒又同意周凡夫所指的:「會否是因為……一切文藝創作仍然是政治先行」?
patrickwongHK2009-07-10 12:57:06
一星期前與 Seefried 吃午飯, 他提到了你這一篇網誌, 回家後便立即到這看了這篇網誌, 雖然我不算是「中國樂迷」, 但也「頗覺逆耳」。找回鄭延益先生的兩篇文章傳給 Seefried , 亦托他將文章轉傳給你。 鄭延益先生是小提琴教師, 在他的樂評集「春風風人」編者的話 (編者: 劉大可)內便有他的簡介: “鄭延益1923年5月2日出生於浙江慈溪 … 鄭先生6歲學習小提琴時就以一個天才少年的身份出現 … 11歲就上台演奏門德爾松協奏曲。抗戰爆發後他輾轉經香港、上海、重慶等地,其中在上海停留的兩年中他先入國立音專隨艾德勒(Adler)學習並加入了工部局的管絃樂團,在當時清一色的外籍演奏員中只有他和黃貽鈞、譚抒真三位是中國人。 …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根據國家的倡議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音的前身)。這時候年輕的鄭延益應譚抒真先生之邀,懷著一腔愛國熱情於1954年回國任教。當時上音的小提琴專業是以人材的實力雄厚而著稱於世的,它擁有了當時我國最優秀的小提琴教師——譚抒真、竇立勳、陳又新、趙志華和鄭延益,他們為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我國絃樂演奏培養了無數的人
patrickwongHK2009-07-10 12:57:06
一星期前與 Seefried 吃午飯, 他提到了你這一篇網誌, 回家後便立即到這看了這篇網誌, 雖然我不算是「中國樂迷」, 但也「頗覺逆耳」。找回鄭延益先生的兩篇文章傳給 Seefried , 亦托他將文章轉傳給你。 鄭延益先生是小提琴教師, 在他的樂評集「春風風人」編者的話 (編者: 劉大可)內便有他的簡介: “鄭延益1923年5月2日出生於浙江慈溪 … 鄭先生6歲學習小提琴時就以一個天才少年的身份出現 … 11歲就上台演奏門德爾松協奏曲。抗戰爆發後他輾轉經香港、上海、重慶等地,其中在上海停留的兩年中他先入國立音專隨艾德勒(Adler)學習並加入了工部局的管絃樂團,在當時清一色的外籍演奏員中只有他和黃貽鈞、譚抒真三位是中國人。 …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根據國家的倡議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音的前身)。這時候年輕的鄭延益應譚抒真先生之邀,懷著一腔愛國熱情於1954年回國任教。當時上音的小提琴專業是以人材的實力雄厚而著稱於世的,它擁有了當時我國最優秀的小提琴教師——譚抒真、竇立勳、陳又新、趙志華和鄭延益,他們為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我國絃樂演奏培養了無數的人
patrickwongHK2009-07-10 12:57:06
一星期前與 Seefried 吃午飯, 他提到了你這一篇網誌, 回家後便立即到這看了這篇網誌, 雖然我不算是「中國樂迷」, 但也「頗覺逆耳」。找回鄭延益先生的兩篇文章傳給 Seefried , 亦托他將文章轉傳給你。 鄭延益先生是小提琴教師, 在他的樂評集「春風風人」編者的話 (編者: 劉大可)內便有他的簡介: “鄭延益1923年5月2日出生於浙江慈溪 … 鄭先生6歲學習小提琴時就以一個天才少年的身份出現 … 11歲就上台演奏門德爾松協奏曲。抗戰爆發後他輾轉經香港、上海、重慶等地,其中在上海停留的兩年中他先入國立音專隨艾德勒(Adler)學習並加入了工部局的管絃樂團,在當時清一色的外籍演奏員中只有他和黃貽鈞、譚抒真三位是中國人。 …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根據國家的倡議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音的前身)。這時候年輕的鄭延益應譚抒真先生之邀,懷著一腔愛國熱情於1954年回國任教。當時上音的小提琴專業是以人材的實力雄厚而著稱於世的,它擁有了當時我國最優秀的小提琴教師——譚抒真、竇立勳、陳又新、趙志華和鄭延益,他們為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我國絃樂演奏培養了無數的人
patrickwongHK2009-07-10 12:57:06
一星期前與 Seefried 吃午飯, 他提到了你這一篇網誌, 回家後便立即到這看了這篇網誌, 雖然我不算是「中國樂迷」, 但也「頗覺逆耳」。找回鄭延益先生的兩篇文章傳給 Seefried , 亦托他將文章轉傳給你。 鄭延益先生是小提琴教師, 在他的樂評集「春風風人」編者的話 (編者: 劉大可)內便有他的簡介: “鄭延益1923年5月2日出生於浙江慈溪 … 鄭先生6歲學習小提琴時就以一個天才少年的身份出現 … 11歲就上台演奏門德爾松協奏曲。抗戰爆發後他輾轉經香港、上海、重慶等地,其中在上海停留的兩年中他先入國立音專隨艾德勒(Adler)學習並加入了工部局的管絃樂團,在當時清一色的外籍演奏員中只有他和黃貽鈞、譚抒真三位是中國人。 …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根據國家的倡議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音的前身)。這時候年輕的鄭延益應譚抒真先生之邀,懷著一腔愛國熱情於1954年回國任教。當時上音的小提琴專業是以人材的實力雄厚而著稱於世的,它擁有了當時我國最優秀的小提琴教師——譚抒真、竇立勳、陳又新、趙志華和鄭延益,他們為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我國絃樂演奏培養了無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