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拙著《粵語歌詞創作談》裡,曾重點探討過寫粵語歌如果先把歌詞寫出來,有甚麼方法可以讓它能譜出比較優美的曲調。不過,此書脫銷多時,很應該改寫一個網上版,讓更多喜歡寫作粵語歌的朋友都能分享到這些技術。
還是應該交代一下,1974年顧嘉煇、許冠傑的作品大行其道以前,粵語歌曲的創作模式,是先詞後曲與先曲後詞的方式並存的。現今我們比較熟知的早期粵語歌經典,如《荷花香》、《紅燭淚》、《女殺手》、《一水隔天涯》,都是先有詞後有曲的。甚至許冠傑的早期名曲《鐵塔凌雲》,或者顧嘉煇寫的電視劇《巫山盟》的主題曲,也是先有詞後有曲的。
但為甚麼1974年粵語流行曲大大振興之後,卻完全排斥先詞後曲這種創作模式呢?最大原因是要「去粵曲化」(其實就等於去本土化!覺得本土就是「土」,就是「娘」!)而要「去粵曲化」,第一個要求就是,盡量一字唱一音,最好不要有一字唱兩個以上的音。想想1974年以前的先詞後曲創作,寫詞時由於沒有「去粵曲化」的賤視本土文化的要求,寫詞人委實是非常自由的,詞寫出來如果旋律感貧乏,譜曲人可以讓一個字多拉幾個音,以彌補旋律感之貧乏。但到了「去粵曲化」的時代,先寫出來的詞要是旋律感貧乏,就幾乎無藥可救,加上「先曲後詞」越到後來越成為霸權,先詞後曲這創作模式就被排斥掉了!
際此早已成功「去粵曲化」的粵語歌時代,先詞後曲這創作模式是否再沒有存在的價值呢?對此問題,我的答案絕對是否定的!相反,總是覺得,如果多嘗試及恢復使用先詞後曲這種創作模式,也許會為粵語流行曲帶來新的風味──至少,香港音樂人都習慣了臨摹西方的東西,但要先詞後曲哦,想臨摹都可能要兜一個大圈,多花點心思!
過去三十多年,人們一提到先詞後曲,就是免提,說甚麼粵語有九聲,先寫詞很難譜出優美的旋律!由於根本沒有探索和實踐的機會,那又何來發展?在「去粵曲化」的前提下,粵語歌先寫詞真的很難譜出優美的旋律嗎?「世上無難事」雖然可以是誇誇其辭,但這個問題,我相信絕非沒法解決。
注:1974年以後也不是完全沒有先詞後曲的案例,《黃河的呼喚》(鄭少秋主唱)就是先由盧國沾寫詞,然後由顧嘉煇譜曲的。另外,電視劇《巫山盟》有主題曲和插曲各一,前者先詞後曲,後者先曲後詞,就是著名的《田園春夢》。
續文可點看下面的鏈接:
相關文章:
小莫小於水滴……
忽然察覺《兩個夠曬數》是先寫歌詞……
色調──我的第二次先詞後曲實驗
阅读(51069) | 评论(87)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