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317346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2-02-18 09:21:49

 
  閱讀簡嘉明著的《逝去的樂言──七十年代以方言入詞的香港粵語流行曲研究》,其第三章是「七十年代香港粵語流行曲大量以方言入詞的原因」,所舉的第一項(文化原因)是:「遷就市民大眾的知識水平」。這項原因,還有填詞人的訪問作旁證,比如鄭國江謂:「以前若用書面語寫歌詞,一般市民未必明白的,但八十年代教育水準提高,就可以接受書面語詞……」
 
  粗讀之,是言之成理。細想一下,卻覺得現實情況遠不是這樣簡單。
 
  比如,當時國語時代曲極流行,甚麼《今天不回家》、《水長流》、《淚的小花》等等在電視台電台不斷傳揚,但「一般市民」就聽得明白了嗎?當時這些國語時代曲到底在哪種階層裡流行呢?當時英文歌也很「流行」,「一般市民」又聽得明白嗎?當時的英文歌其實是在哪些階層「流行」呢?
 
  再者,既然「一般市民」在七十年代的時候「教育水準」不高,五十年代的時候「教育水準」之低就更甚了吧。但那時的粵曲、粵劇曲詞,文雅的可不少,人人公推大師的唐滌生,為仙鳳鳴寫的劇本曲詞,是文言的啊,比書面語還深。近日,胡美儀把唐滌生《紫釵記》裡的一段《花前遇俠》改成《霍小玉訴情》,我問一位八十後朋友,歌詞裡「出章台卑微不相稱」的「章台」是何所指,那朋友搖頭,說不懂。那麼當年「一般市民」明白「章台」是甚麼的又有幾人?但這對仙鳳鳴粵劇的盛行有負面影響嗎?

 

  其實,《分飛燕》或者是稍後的《啼笑因緣》、《雙星情歌》,用語主要都是文言,難道這些歌的市場目標不是「一般市民」?何以同一批市民,卻又可以接受用詞比書面語還深的文言歌詞?

 

  我想,粵語方言歌的潮起潮落,市民的「教育水準」不是重要的因素,更多的是關乎粵語方言歌在人們心中地位的變化(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身份、地位跟時尚是甚有關係)。方言相對於「國語」,從來都是地位低下的,不登大雅的(誰可以在學校作文裡完全用粵語方言寫一篇文章?──學校是最容易見出語言文化霸權之處哦),為何粵語方言歌在七十年代的香港風行一時,八十年代之後,就只有尹光這類歌手可以照唱如儀?是那時的聽眾較寬容(尚願意對方言歌作身份認同,敢說自己喜歡聽方言歌?願意者是哪些人?),容許這些地位低下的方言歌日夜陪伴大家,八十年代起,大家忽然都忍受不了,必欲遏制而後快?又,為何新世紀裡黃偉文的《你唔愛我啦》(喜歡上了這歌的有多少人敢說自己喜歡聽?)慘淡收場?連串問題,有待探討。

 

  不說方言,且說文言,為何八十年代起,粵語的文言歌詞亦基本絕跡。是以前「教育水準」低下的聽眾更能接受古雅的中文歌詞(中國風?)?還是又別有文化上的因素?

 

 

 

 

 

 

 
 
 
 
 
 
 
 
 
 
 
 
 
 
 
 
阅读(1597) | 评论(7)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daisylhx2014-07-23 11:41:43

daisylhx:也就是说有兴趣和当是接触得多了的话,那么那些唱词就自然会懂了,就是出处不知道或者意思不能说得准确的话也能意会的,我觉得是这样。但是如果陌生的话,那么再怎么解释也不会懂,甚至是偏见的眼光就是因为疏离感而远离之了。

就是没有那种文化认同感吧,所以这种文言的歌词就基本绝迹了。潮流的走向当然会是时间性的,到那么一段的时候风气就会转变。

回复 | 举报

daisylhx2014-07-23 11:39:35

也就是说有兴趣和当是接触得多了的话,那么那些唱词就自然会懂了,就是出处不知道或者意思不能说得准确的话也能意会的,我觉得是这样。但是如果陌生的话,那么再怎么解释也不会懂,甚至是偏见的眼光就是因为疏离感而远离之了。

daisylhx2014-07-23 11:36:37

我的观点是当是自小熏陶的话,就是从不懂都会懂的,不一定能懂才会喜欢,也可以说是缘份吧。我小时候听任白《紫钗记》的唱段就很喜欢,但是唱词大多都不懂的,甚至歌词是怎样写的都不知道,都是长大了才知晓和明白的。另一首粤曲《锦江诗侣》,小时候是一边听电台一边记下歌词,但是意思也是不懂的,只是根据唱出来的字音用自己所认识的字记下来的,一看是很多错字了,意思也不对,现在当然都懂了,但不影响一直喜欢这首曲。

daisylhx2014-07-23 11:30:35

曾经看到过在词人词话这书里面卢国沾先生说到的有一段是说他填词的一个时期有关的唱片公司人员对他说哪些歌词是被定为“文言词”而不能再用于粤语流行歌中,原因是流行歌的对象大多是青少年他们不懂,所以能改就改,连“孟浪”这个词都不小用,改为浪漫之类的,他就感到好不解,其实有些词语是不可取代的。

daisylhx2014-07-23 11:23:41

唐滌生开始写《牡丹亭惊梦》的时候也是很担心的,那些很深的文言词,怕广大观众不理解从而影响演出的受欢迎度,因为以前都是没有字幕的,这也是经过了多次演出,开头观众也是不太接受的,但是渐渐地观众开始接受了他才有动力和信心继续去编写这些古典题材的粤剧的,所以才有《紫钗记》的诞生。

而唐先生在仙凤鸣以外的剧本就是说在他早期写的一些剧本还是很口语化的,没有注重那些深奥的文词,好比如说《双仙拜月亭》和为任白写的剧又是另外的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