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641994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2-02-17 08:05:59

 
  本文曾發表於20111215日出版的雙月刊《聲韻詩刊》,見刊的標題為:「先詞後曲:從吳一嘯作詞的兩首廣東小調說起」。
 
  中文世界裡,常常「詩」「歌」並稱,看來在中國人心目中,詩就很應該可歌的。事實上,唐詩有好一大部份是「聲詩」,可唱的。宋詞則肯定是能唱的。反而,現代的新詩,印象中很多作者都沒有設想讓其筆下的詩作可唱,縱然他們仍可能會在意詩句的韻律感、節奏感。
 
  香港時下的粵語流行曲,大多依曲調填詞,自然而然便有一份內在的韻律感、節奏感。然而香港的粵語歌曲並不是從來都是依曲填詞的,在七十年代以前,許多粵語歌曲的創作方式都是先寫出歌詞,再由音樂家據詞譜曲。既然是先寫詞,詞家也就常常需要考慮到,詞怎樣寫才能富於音樂感,讓音樂家譜曲時能發揮得好些。這種情況下,倒有點像寫新詩時考慮如何使詩句富於音樂感。
 
  其實,粵語歌的詞曲配合,重點是在於字音音高須與旋律走向以至音與音之間的距離相吻合,所以先寫歌詞的時候,詞作者最好能預先在字音音高的排列分佈上作有規律的安排。但是過去的詞家似乎意識不到這些,對此並無一點研究。他們使詞句具音樂感的做法通常有兩種 ── 一種是讓某些句子重覆出現,一種是讓某一語詞頻繁地重現。這些做法雖未能切中肯棨,但還是頗有效的。

 

  這裡筆者舉吳一嘯(1906-1964)的兩首詞作為例:

 

                一番腸斷燕歸來,知是別離一載,

        人在閨幃中,心在雲山外,

        燕巢空結,只是郎不歸來。

            兩番腸斷燕歸來,知是別離兩載,

            倚遍了樓台,憔悴了香腮,

            燕巢重結,一樣郎不歸來。

                三番腸斷燕歸來,知是別離三載,

                桃花真命薄,與妾有同哀,

                燕巢三結,只是郎不歸來。

                                                ──《燕歸來》

 

                一朵朵櫻花紅透,

        一雙雙蝴蝶戀枝頭,

        只恐怕春殘花落了,

        情如流水向東流,

        問誰個肯替花愁?

        迴舞袖,轉歌喉,

        燈比琉璃清,人比黃花瘦,

        試問惜花者印象留不留?

        蝴蝶情誰寄?

        蝴蝶夢難求,

        蝴蝶傷心蝴蝶愁,

        蝴蝶之歌歌不盡,

        蝴蝶之舞永不休,

        蝴蝶兒呀,何日成雙到白頭?

                                                ──《蝴蝶之歌》

 

  這兩首詞作,前一首《燕歸來》的句式安排,像極了中國古典詩歌裡的「轉踏體」,比如著名的《九張機》「一張機,織梭光景去如飛。蘭房夜永愁無寐。嘔嘔軋軋,織成春恨,留着待郎歸。兩張機,月明人靜漏聲稀……三張機……」。另一方面它跟《詩經》裡那些重句甚多的詩篇的回環複沓格式也是甚相似的。所謂複沓,就是指一首詩由若干章組成,章與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對應地變換幾個少數的中心字。這樣的重章疊句,音樂感肯定頗強,有學者更猜測,這種回環複沓格式之形成,最初可能是為了便於歌唱、記憶和傳誦。可見這是歌的寫法而不是詩的寫法,但我們畢竟還是把那些古老歌謠的結集稱作《詩經》。

 

  這裡筆者聯想到《詩經.王風》裡的一篇《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三章裡,每章都僅換掉兩個字。那複沓的程度極大。

 

  吳一嘯的《燕歸來》,應是結合了「複沓」與「轉踏」兩種民間歌謠手法,字句變化較多,音樂感卻也甚強!

 

  在《蝴蝶之歌》裡,前面大部分字句中,有排句如「一朵朵櫻花紅透,一雙雙蝴蝶戀枝頭」、也有對句如「燈比琉璃清,人比黃花瘦」,都能增加點點音樂感。但最奇特的莫如末尾的六行,每行都以「蝴蝶」一詞開始,第三行「蝴蝶」這個詞還出現兩次,而「蝴蝶之歌歌不盡,蝴蝶之舞永不休」這兩句,重出的字更不僅是「蝴蝶」了。這些字詞密集地、錯落地重出,產生的音樂感非常強。當然,這種形式美,也很能增強文字的藝術感染力。

 

  《燕歸來》是由胡文森將之譜成歌曲,《蝴蝶之歌》的譜曲者則是馮華。這兩首歌曲,因得力於詞句先天賦予的強烈音樂感,譜出來的旋律特別婉轉優美,後來都成了粵曲小曲裡的精品,備受聽眾欣賞,而且都有了別名,《燕歸來》又名《三疊愁》、《蝴蝶之歌》又名《夜思郎》,這些別名甚至取代了原名。說來,《燕歸來》何以又名《三疊愁》,從原詞的回環複沓形式,即可知其原由。

 

  寫到這裡,很想提提,鍾曉陽早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惜笛人語》,內裡曾寫到:「女子彈箏像私語,《三疊愁》是她,《夜思郎》也是她……」筆者估計,鍾曉陽當時雖已知道《三疊愁》和《夜思郎》這兩首著名粵曲小曲,但可能並未知道這兩首小曲的旋律都是因詞而生的,而歌詞還出自同一詞人的手筆。

 

  以上寫了近千七字,卻只談詞如何有較好的音樂感,卻對詞的文學性未置一言。只緣筆者覺得,詩歌詩歌,其「音樂性」其實都很重要,一篇別饒文學價值的詩作有豐富的音樂感,絕對是相得益彰。即如上舉的《詩經》裡的篇章《揚之水》,應可說明了這一點。同樣地,吳一嘯的《燕歸來》及《蝴蝶之歌》,從文學角度看,都有值得稱道之處。然而那不是筆者寫這篇文字想談的重點,只好割捨,或者,日後有機會再在這方面談談。

 

 

 

 

 

 

 

 
 
 
 
 
 
 
 
 
 
 
 
阅读(127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