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日本的感情很複雜,有盡情哈日的,亦有鐵杆仇日的。然而,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被日本打敗後,中國知識分子一度興起赴日求學的熱潮,換句話說,是要師從日本。《首敗:甲午年的中日決戰》的作者在著作裡列了一批留日學生的名單:章太炎、蔡鍔、宋教仁、蔣介石、李大釗、周恩來、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李叔同、田漢、歐陽予倩等等。
事實上,自甲午戰敗的二、三十年間,國人亦吸收了大量的日本語彙。比方「科學」一詞,便是來自日本的。其次,「革命」在古漢語裡也殊非今天的那種含義,今義乃是借取自日本的!其他借用自日本的語詞還有:自由、經濟、共和、健康、美學、個人、政治、社會、資本、哲學、犧牲、影響、機關、組織、衝突、運動、國魂、膨脹、舞台、代表、報告、觀念、親屬、律師、權力、第三者、場合、條件、排外、衛生、強制執行、義務、同化、文憑……今天我們難以想像,要是不許使用這批借自日本的語詞,我們可以怎樣措辭?
《首敗:甲午年的中日決戰》書裡說到一個小笑話。張之洞曾在一份公文上批道:「不要使用(從日本借來的)新名詞。」他的幕僚辜鴻銘即告訴他,「不要使用新名詞」中的「名詞」二字就是一個新名詞,亦來自日本!
忘記歷史從來都不是好事!讀了這些舊事,倒真希望有一本專著,娓娓講述上世紀初中國借用日本語彙的的詳情,並一一交代某些字詞在古漢語裡的原義,相信會是重新認識中文的好途徑。
再說,對於日本,仇的應是其軍國主義,人家先進而優秀的一面,沒理由不謙虛學習的!
阅读(3752) | 评论(24)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