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51254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0-10-02 07:31:13

 
 
  從八月到現在,康文署正舉辦一系列的「廣東音樂」粵樂演奏會和南音演唱會等。這在推介廣東的傳統歌樂方面,貢獻甚大。而由於反應不錯,相信來年以至往後康文署會繼續搞有關的「廣東音樂」演出。
 
  筆者有選擇地聽了白得雲的「廣東音樂導賞講座」的其中兩講,亦聽了竹韻小集的「當《帝女花》遇上《黃飛鴻》音樂會」,但對於同一系列的其他幾場粵樂演奏會的消息,也有留意。當中相信不少人都會察覺的就是,這四個音樂會不少曲目是雷同的,比如有三個音樂會都選奏了《妝台秋思》(竹韻小集的《帝女花》也就是《妝台秋思》嘛),《平湖秋月》、《旱天雷》也有三個音樂會選奏,而《雙聲恨》、《鳥投林》、《娛樂昇平》、《孔雀開屏》則有兩個音樂會選奏。不知道是甚麼原因如此容易雷同,但感覺上像是粵樂來來去去僅有這幾首。
 
  筆者估計這是為了使音樂會有叫座力,選的曲須有一些觀眾甚熟悉的。又或者,幾個演奏單位,較擅長演出的便是這批曲目,換了另一批,未必適應得來。曲目易雷同,也不是自今次的「廣東音樂」系列才有的,只要拿以往幾年有關粵樂音樂會的節目單來看看,便可知曲目雷同之事一直有。
 
  說來,粵樂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曲目少說也逾千首,可現在於粵樂演奏會裡常見的卻來來去去只有幾十首,這問題實在值得注意。

 

  這裡或者可以先說說竹韻小集那個「當《帝女花》遇上《黃飛鴻》音樂會」的選曲,那其實是頗能粗略反映百年粵樂發展的面貌,在樂器上由硬朗響亮到柔和溫婉,又把西洋樂器拿為己用,在音樂上則不分地域疆界,北方的音樂、古曲、西方音樂元素都一概為我所用,而從粵曲粵調裡發展曲目,就更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上,《帝女花》裡的《妝台秋思》,原是琵琶古曲裡的一段,《黃飛鴻》的原曲《將軍令》,則是來自北方的琵琶古曲,是我們以「拿來主義」將之粵樂化。該音樂會裡,以夏威夷結他、木琴奏粵樂,就是把西洋樂器拿為己用的明證,其中一曲《驚濤》,音樂裡的西方元素極濃。至於從粵曲、粵調裡,可舉其他音樂會裡選奏的《荷花香》、《一水隔天涯》及《胡不歸》為例。

 

  雖說粵樂發展有近百年歷史,但1950年代是一道很明顯的分界。解放後的內地,粵樂創作走向專業的樂隊模式,音樂上也竭力剔除西方音樂的影響。香港方面的純粵樂創作數量卻大幅下降,更多的是創作配合粵劇粵曲或電影的需要的粵調,其中不少給移植成粵樂,如上舉的《荷花香》,或《紅燭淚》、《三疊愁》等。1980年代以後,內地的粵樂創作更趨向交響化,而香港的粵樂創作卻是陷於近乎凋零殆盡的局面。

 

  粵樂有如此豐富的曲目,期待日後搞這類音樂系列節目,能做到避免雷同。避免雷同的方法之一,大可以採用作曲家作品展的模式,正如今次的「卜燦榮粵樂作品展」。筆者並非大香港主義,但粵樂作曲名家屬地道香港居民的繁多,諸如呂文成、何大傻、陳文達、林浩然、譚沛鋆、尹自重、梁以忠、盧家熾、王粵生、胡文森等等,如果分別為他們都搞一個「作品展」,那麼至少就是十個音樂會了,其中絕不會有雷同曲目。單以盧家熾來說,現在音樂會上來來去去只奏他的《霜醉楓林》,彷彿他傳世名曲就只此一首,但其實他在1950年代寫過許多配合電影的精彩粵調,像《中秋月》、《梨花落》、《抱着琵琶帶淚彈》俱是一度為人熱衷傳唱的。

 

  誠如前文所言,粵樂上的音樂元素不分畛域,如果可以分門別類來演出介紹,比如「古曲粵樂」、「西化粵樂」、「粵調粵樂」之類,不但可以避免曲目之容易雷同,也可讓觀眾對粵樂風格之多樣化有深刻的認識。事實上其中「西化粵樂」、「粵調粵樂」是香港粵樂名家之所長,之前提到的林浩然、譚沛鋆、陳文達俱是「西化粵樂」的能手,而盧家熾、王粵生、胡文森則是「粵調粵樂」的能手。他們的創作量甚可觀,但他們的作品現在卻鮮有演奏,我們重新把前輩們的心血整理展演,也是時候了吧?

 

  說到「西化粵樂」,筆者認為是香港粵樂的一大奇葩,屬內地所無,它反映的是香港粵樂人對西方音樂的好奇與探索。比如說譚沛鋆的一曲《戰勝歸來》(後來曾填上歌詞演唱,即粵語片《花月佳期》裡陳寶珠主唱的《好青年》),乍聽之似是美國的軍樂,但卻竟是出自一位廣東粵樂人之手筆。這陣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西風,對比起時下香港流行樂壇裡的西風,是很有趣的對照哩!

 

  潮流興保育,而樂評人周凡夫早前便在香港中樂團的「粵風」音樂會場刊上高呼粵樂已到了瀕危之境,亟需救亡。側聞香港中樂團有意搞些「粵樂節」之類的活動,為粵樂救亡出力。寄語有關機構,在救亡粵樂時能多在推廣、教育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讓人們認識到粵樂風格的多樣,本土曾有無數的創作人才;一方面也應去選一批簡單易奏的曲目(這樣的粵樂曲子甚多)讓音樂學生可以迅速投入演奏,一嘗親炙粵樂的滋味。更深入一層的,便須道出傳統粵樂的樂律跟當代的十二平均律是有差別的!從而認識怎樣的粵樂風味才較地道。最終,當然是期望能鼓勵人們再執起筆來,創作新的粵樂或粵調,繼往開來。

 

 

 

  註:本文昨天發表於香港的《大公報》文化版,見報時標題為:「粵樂演奏須承先啟後」。

 

 

 

 
 
 
 
 
 
 
 
 
 
 
 
 
 
 
 
 
阅读(2028) | 评论(8)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10-10-07 03:41:40

其實相比江南絲竹,粵樂的景氣已經很不錯。江南絲竹演奏向來總是離不開“八大名曲”。新曲是有,但無法流行,加上演奏模式總是以大齊奏爲主,沒有了支聲覆調的獨特韻味。

chinaunix网友2010-10-07 03:41:40

其實相比江南絲竹,粵樂的景氣已經很不錯。江南絲竹演奏向來總是離不開“八大名曲”。新曲是有,但無法流行,加上演奏模式總是以大齊奏爲主,沒有了支聲覆調的獨特韻味。

chinaunix网友2010-10-07 03:41:40

其實相比江南絲竹,粵樂的景氣已經很不錯。江南絲竹演奏向來總是離不開“八大名曲”。新曲是有,但無法流行,加上演奏模式總是以大齊奏爲主,沒有了支聲覆調的獨特韻味。

chinaunix网友2010-10-07 03:41:40

其實相比江南絲竹,粵樂的景氣已經很不錯。江南絲竹演奏向來總是離不開“八大名曲”。新曲是有,但無法流行,加上演奏模式總是以大齊奏爲主,沒有了支聲覆調的獨特韻味。

chinaunix网友2010-10-07 03:41:40

其實相比江南絲竹,粵樂的景氣已經很不錯。江南絲竹演奏向來總是離不開“八大名曲”。新曲是有,但無法流行,加上演奏模式總是以大齊奏爲主,沒有了支聲覆調的獨特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