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報》有人寫了一篇「殘缺的中國輓聯藝術」,文章前大部半份介紹清末民初多副著名的輓聯,轉而談到港人祭謝廷駿那些聯不成聯的所謂「輓聯」,從而哀嘆中文之低落。
其實筆者近月也在敝博客裡感嘆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明星去世,報上總有輓聯發表,九十年代以後,此風不復有。而今想來,原因一來是報業「生果化」,二來真是中文水平低落,甚至可能視對聯為封建時代遺物,是洪水猛獸。
再想,「生果化」應不影響對聯的流播,諸如「一拳打出眼火,對面睇見牙煙」等以粵語俗語入聯的對子,百姓喜聞樂道,陶傑、左丁山之流似乎缺少這種興趣及才情而已。這又不免想到陶才子去年寫給廣播界名宿李我的那首《沁園春》,多處應對不對,詞貌難看。
香港人似乎是在「妖魔化」中國對聯的文化,這比起「去中國化」可能更要不得。港府千方百計搞國民教育,筆者野人獻曝,既然小學名校出絕招杜絕少爺而要在面試時考結鞋帶,何妨強迫名校小學必須在面試時考對聯──這是甚有效的國民教育方式啊!
這樣子,年紀小小就懂「筆」對「刀」對「槍」,「黑狗」對「白貓」對「黃魚」,「香港」對「長江」對「燕京」,「跑馬地」對「飛機場」對「釣魚臺」……肯定會從小就對傳統中國文化引以自豪。
阅读(3913) | 评论(24)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