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著的《保衛粵語 ──不容普通話獨攬中國語言文化之解讀權、演繹權與發展權!》雖薄薄一冊,但裡頭說及的語音知識實在豐富。比方說其頁95裡謂:我們粵人既然保留了許多古語詞,那麼我們讀起古人的作品來便更覺親切。譬如蘇軾的名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水調歌頭》)當我們知道裡面的「向」就是我們粵人口頭的「hœŋ2」(音同「響」,義為「在」──如『「hœŋ2」屋企』就是「在家裡」)時,那種與詞人之間的親切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就不用死記也知道「向」是「在」的意思了。
由此筆者也聯想到宋詞裡兩個頗著名的例子。其一是周邦彥的《少年遊》,其中寫道:「低聲問,向誰行宿?」這裡的「向」字,大抵也是「在」的意思更重一點。這一句用粵語方言說就是「細細聲問『響』邊個嗰度過夜」。另一例子是辛棄疾的《粉蝶兒》,內裡有云:「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頗有些解詞者把「向」解釋為「向前」或「以前」的意思。筆者相信這裡其實仍是「在」的意思。「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用粵語方言解釋就是「響園林裡面鋪成一張縐縐地的紅色地氊」。
繼而想起的是毛老爺的《浪淘沙》,「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那當中的「向」字亦可解作「在」的意思吧?「知向誰邊」的詞義就如廣東人口頭常說的「點知響邊?」
廣東人口語裡甚多古語遺跡,上舉的只是無數例子之一罷了。比如說到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劈頭一句「明月幾時有」,完全是廣東人的方言口語啊!而很多廣東人卻以為「幾時」是粗野不堪的用詞,唉!
阅读(2382) | 评论(16)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