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1-20 08:22:26
你如何看待當下的香港樂壇?內地有媒體認為香港音樂在復甦,你是否贊同?可否簡單說說理由?
我覺得新世紀以來,香港本地的流行音樂市場一直低迷,而各大唱片公司則一直謀求生存之道。比如肯跨公司合作,推出許多復「黑」老歌唱片、雜錦唱片、詞人作品集等等。當然,努力作不同曲風的嘗試,尋找更多的表現不同的新人,以尋求生路,亦是必然的動作。但身在香港,不覺得這些動作對振興香港流行音樂市場有大幫助。理由有兩點,其一是不少香港人都認為這些年來推出的新歌都不好聽的,意味全不合耳軌,所以他們寧聽老歌;其二是現今的香港流行曲很少能「入屋」(即全家人可曾從不同的渠道接觸得到而且喜聞樂聽),只是入K或入ipod而已,這和七、八十年代大部份流行歌曲都能「入屋」很不同。再者,像樂評行家馮禮慈在某刊總結去年的香港樂壇,都認為是「市道死,作品都死」,顯見,這不是筆者個人的感覺。要是內地媒體認為香港音樂在復甦,那可能是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又或是牆裡開花牆外香。
問題二
如果你贊同「復甦論」,那麼你認為復蘇的原因是甚麼?它的根本動力何在?
我並不感到香港流行音樂在復甦,但如上文所言,卻感到唱片公司努力掙扎求存,願意甚麼都一試。這或許終於能逃出生天。
問題三
據你的觀察,港樂的復興是從哪一年開始的?有沒有甚麼推動這種復興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唱片?
我贊同2005年確是香港粵語歌題材又開始轉趨多元的轉捩點,在這一年之前,香港的流行歌普遍地還是像Twins的臉蛋兒 ── 一臉稚氣,而盧巧音、林一峰和林海峰,則是這轉捩點裡的重要人物。
問題四
最近幾年,港樂給大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歌曲唱人生講道理的越來越多,這樣的歌曲,放在以前,很多人會覺得聽眾不能接受,但是現在看起來,市場反應還不錯。為甚麼會有這樣的現象?聽眾為甚麼反而不再接受那些聽起來比較容易接受的K歌?
香港樂壇早在1978年及其後的三數年,就非常盛行哲理歌的,近年唱人生講道理的歌日多,是一次回潮罷了。只是,相隔近三十年才回潮,時間真是太久了。其實,哲理歌面對的聽眾層面頗廣,從十五歲到五十歲都能在歌裡找到共鳴。如果對香港樂壇歷史認識稍深,是不會奇怪何以哲理歌在市場上能有不錯反應,只奇怪何以哲理歌這麼多年後才回潮。我相信,這新一浪的哲理歌潮,填詞家林夕是頗積極的推動者。不過,哲理歌與K歌並不是互相排斥的,像古巨基的名曲《愛得太遲》,就很K。
在香港,卡拉OK是重要的宣傳主打歌的渠道,以香港流行音樂市場目下的低迷,唱片界怎會輕言放棄這個渠道?
問題五
謝安琪的《囍帖街》是去年香港樂壇最流行歌曲之一,歌裡的內容有涉及到比較沉重的話題(利東街的改造),請你談談對於這首歌的看法。據我們了解,謝安琪在接受《明報》採訪時曾經稱自己就是要「歌以載道」,你如何看待她的這種想法?根據你的經驗,這是個別現象,還是說現在的香港樂壇已經有類似的共識?
個人對《囍帖街》所流露的消極心態甚抗拒,但這種心態似乎剛巧是香港人在金融風暴後所需要的:風光的日子還是放下、忘記也罷。謝安琪能夠以「歌以載道」為目標當然是好事,值得鼓勵。但從三十多年的香港流行音樂歷史來看,凡欲「歌以載道」的歌者,往往都幾乎是孤軍作戰的,當年的達明一派或者是單飛的黃耀明就是一例。所以,我覺得謝安琪也只會是個別現象。
問題六
請簡單談談你對08年香港樂壇的看法。有哪些現象是讓你覺得好的?
2008年的香港樂壇,無疑唱片公司在努力掙扎求存,但香港本土的樂迷似乎沒有給太多機會。看看近日一份香港報紙的說法:「當香港街頭小青年手機鈴聲,轉晒蕭敬騰的《背叛》和《神探伽俐略》主題曲《最愛》,就已經心知不妙;香港聖誕新年的倒數活動,台星王力宏、S.H.E.、林宥嘉、棒棒堂空群而出就更是大大的喪鐘。香港娛樂工業的產物似乎已再難予人『潮』的感覺,仲聽緊城城巨基祖兒阿Sa的也不免淪為『超級out精』,萬劫不復。」大家便知道,目下的香港流行樂壇前景根本難以樂觀。若說有好的地方,那就是還可以有哲理歌又或者是謝安琪的《囍帖街》作為談資罷。
問題七
每年香港樂壇的頒獎禮都會引發很多爭議,有人提出需要改革,也有人覺得香港樂壇頒獎禮的特色不在於評優,而在於給每個人都有一個鼓勵,可否談談你的看法?
香港樂壇的頒獎禮自從在九十年代演變至有「四大」之後,權威與價值就逐年下降,以港人的口頭語說,都不過是「太公分豬肉」(意謂人人有份,永不落空,皆大歡喜)。筆者亦有這種強烈感覺,所以十多年來,都只是冷眼旁觀這類頒獎禮,不驚也不喜。
問題八
根據香港樂壇這兩年的發展,你覺得未來兩年香港樂壇會有哪些發展趨勢?「歌以載道」的現象能維持多久?
我從來都很抗拒做趨勢預言,說趨勢不如說希望,希望香港唱片界能再次炮製出一首又一首「入屋」好歌。也希望題材上百花齊放如七、八十年代的狀況。
問題九
周耀輝先生去年在內地演講時曾經說過,香港音樂的邊緣化不可逆轉,你如何看待這種「邊緣化」?在未來,香港音樂如何跟內地和台灣音樂競爭?
隨着香港回歸後的變化,加上中國國力日強,香港的流行文化已逐漸失去自己的特色,比如以電影來說,大多是跟內地合作的,具香港本土風味的日少。流行曲方面比較好一點,但要在全球的華語歌曲市場上競爭,香港歌手不能不唱不大擅長的國語歌,甚至製作粵語唱片時都可能要考慮這些因素。在這方面,真有被邊緣化的意味。其實,最苦是香港很多樂迷已遺棄了自己的歌手,追棒台灣歌手,使香港流行音樂更見雪上加霜。不過,說到競爭,我覺得也不必以某個地方作為超越對像,能夠先搞活本土的樂壇,引回本土樂迷的注意力,就是一個最好的目標。看看八十年代香港流行音樂最輝煌的時期,何曾需要擔心沒法與誰競爭,就只是專心一意做好自己的音樂,專心一意的表達自己唱出自己罷!
附新浪專文
chinaunix网友2009-01-20 14:38:30
先生之回答精辟之至。个人认为,目前香港流行乐坛的新歌受众面越来越狭窄,这是流行曲走入死胡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也是唱片公司无法抗拒的,不像以前,可以通过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效应来传播同一首歌受众面那么广、那么深刻。多元化的选择不能统一各人的口味,宣传效果不是增强了反而是分薄了。
chinaunix网友2009-01-20 14:38:30
先生之回答精辟之至。个人认为,目前香港流行乐坛的新歌受众面越来越狭窄,这是流行曲走入死胡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也是唱片公司无法抗拒的,不像以前,可以通过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效应来传播同一首歌受众面那么广、那么深刻。多元化的选择不能统一各人的口味,宣传效果不是增强了反而是分薄了。
chinaunix网友2009-01-20 14:38:30
先生之回答精辟之至。个人认为,目前香港流行乐坛的新歌受众面越来越狭窄,这是流行曲走入死胡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也是唱片公司无法抗拒的,不像以前,可以通过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效应来传播同一首歌受众面那么广、那么深刻。多元化的选择不能统一各人的口味,宣传效果不是增强了反而是分薄了。
chinaunix网友2009-01-20 14:38:30
先生之回答精辟之至。个人认为,目前香港流行乐坛的新歌受众面越来越狭窄,这是流行曲走入死胡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也是唱片公司无法抗拒的,不像以前,可以通过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效应来传播同一首歌受众面那么广、那么深刻。多元化的选择不能统一各人的口味,宣传效果不是增强了反而是分薄了。
chinaunix网友2009-01-20 14:38:30
先生之回答精辟之至。个人认为,目前香港流行乐坛的新歌受众面越来越狭窄,这是流行曲走入死胡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也是唱片公司无法抗拒的,不像以前,可以通过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效应来传播同一首歌受众面那么广、那么深刻。多元化的选择不能统一各人的口味,宣传效果不是增强了反而是分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