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先生在報上咬文嚼字,以宏大的篇幅暢論簡體字之弊。好些論點的確鞭闢入裡。比如其中說到以「同音通假」的方法淘汰歷代的新造同音字,是違反文明演化之理。常用字的通假(如麵、髮、鬆等),混淆尤甚,通假字是異字同寫,化詞為音,如干(干幹榦亁)、斗(斗鬥)、后(后後)、面(麵面)、谷(谷榖)、发(發髮)、余(余餘)、咸(咸鹹)、复(复覆復)、松(松鬆)、吊(吊弔)、念(念唸)、挽(挽輓)、沖(沖衝)、郁(郁鬱)、历(歷曆)、庄(裝莊)、获(獲穫)、纤(纖縴)、御(御禦)、折(折摺)、范(范範)、钟(鐘鍾)等。原本是望文生義,通假之後變了憑聲猜義,中文局部變成拼音文字,意符變為音符,加上同時推行音調貧乏的北方普通話(相信陳雲先生這裡並沒有貶意),同音字多,行文講話需要大量採用複合詞來辨義,致令內地人不論在口語或是文書,多是囉囉唆唆,正話曲說。文字簡化了,卻換來長篇累牘。
他又指出:簡體字易寫難辨,乃造字學之一大敗筆。很多簡化字由行草而來,書寫方便,印刷成書卻難以辨認。乌、鸟、與马,风、凤與凡,气與乞,丰與主,无與天,驟眼看不出差異,邏輯虛詞如沒有與设有,沒法與设法,沒想與设想,一字看錯,全句讀錯。進入電腦打字時代,中文輸入法可減正體字書寫之困,而且字體筆畫愈多,輸入的編碼反而愈少,字形也鮮有重複,打正體字變得比打簡體字更快。這一點是事實,像筆者這個非專業文字輸入員,以台灣的大易輸入法打字,都可以十五分鐘便打出五、六百個繁體字,很感方便。
不過,陳雲先生在文末說:文字美學與書法修養,正體字乃由楷書法帖而來,空間線條勻稱,寫之讀之,心正氣平,有駕馭複雜事態之耐性,使人做事恰如其分。如手書正體的「鹽」與「鬱」,無疑是難,但寫之各部呼應,令人做事顧慮周到,留有餘地。然而簡體字像是要斬斷正體字傳遞的人文美學……今日大陸很多人言談喧嘩,行動魯莽,不識大體,也略可歸咎於簡體字以醜為美之積弊云云。陳雲先生此說卻有點「上綱上線」矣。只讓筆者想到欲加簡體字之罪,何患無辭。
要補充一點,筆者覺得,內地把很多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專著以正體字排印,固然有其學術上的考慮,但卻無形之中製造特殊階級:不懂正體字休去研究中國古代經典和原典!我覺得,內地是應該考慮重新把正體字納入中小學的教育範疇內,讓下一代都能兼懂繁簡,到那時,再去考慮是否廢止簡體字。
阅读(12165) | 评论(63)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