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人家發掘舊歌,
發現到一點小現象。
這小現象,有點類似年前之發現:
那些年由於兒歌缺乏,所以國語時代曲偶爾會兼生產兒歌,如《泥娃娃》、《雪人不見了》之類。
這次所見到的小現象,
乃是國語時代曲之中,港產的「中國風」作品,
不少都很有地道的北方風味,
如早前指出過的《待嫁女兒》(亦作《待嫁女兒心》),
其他如《小時候》、《賣湯圓》、《加多一點點》、《山前山後百花開》等等,
都能感受到一點北方氣息。
此大抵亦無他,五六十年代,香港南來了很多北方人,
他們自需要這些歌曲一解鄉愁吧!
反觀七八十年代,香港粵語流行曲之中的「中式小調」,
往往都只是「泛中國風」,
即只基於對中國風格的一種想像,根本無所謂地方色彩。
此亦無他,當時有粵曲味會被拒收貨,於是先不會有嶺南地方色彩,
那一輩的創作人,多是本土長大,往往聽歐西流行曲多過聽中文歌,
寫「中式小調」如不許有嶺南風味便也不可能寫得出中國別的地方的色彩,
於是便只是泛泛的「泛中國風」。
又之後,即九十年代及其後,
粵語流行曲之中,不管甚麼中國風,都少而又少。
是謂之「去中國風」時代?
阅读(1640) | 评论(2)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