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297936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8-04-03 10:18:36

 

  粵樂之中,有某些作品,會擷取某些詩詞的字句來命名,比如本期要介紹的《陌頭柳色》,其標題就是截取自一首唐詩,即王昌齡寫的《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樣,我們便可憑詩境揣摩樂曲之情意。不過,樂曲標題有時是只供參考,不必人人都盡依。

 

  《陌頭柳色》是何少霞的作品,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灌成唱片。據鄭偉滔編著的《粵樂遺風──老唱片資料彙編》,在1934年,新月唱片公司就已灌錄過這首樂曲。

 

  翻看自己的舊文字,發覺之前尚未為文談過何少霞的粵樂作品。其實何少霞和何與年、何柳堂是同一家族的音樂名家,其傑出的粵樂創作為數不少。晚近,內地曾出版過一冊《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廣東音樂集》,書中有三位音樂家的小傳,所收的何少霞作品,包括《白頭吟》、《下漁舟》、《吳宮戲水》、《澗底流泉》、《雷峰夕照》以及本文將要賞析的《陌頭柳色》等等。

 

  從小傳中知道,何少霞生於1894年,1942年去世,終年約48歲。他曾長期當教師,中小學都教過,在某女子小學教音樂課時,他是以簡譜教學,在當時而言是甚新鮮的事。何少霞不僅音樂造詣了得,也極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何與年經常跟他一起研究唱詞,而他自己也能寫出色的粵曲曲詞,小傳中便提到他的名作《一代藝人》和《遊子悲秋》,歌者都是張月兒。

 

樂風綿密 最長一拍

  近年一直都觀察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粵樂作品,常常有一個共同特色,那就是樂譜上,除了結束音,其他的音最長也往往只有拍半。這樣往往會難有長音與短音的對比,形成一種平穩卻趨於綿密的風格。何少霞創作的《陌頭柳色》,也具有這種特色,甚且更「極端」一些,因為最長的音拍半都沒有,只有一拍,而這樣有一拍的「長音」,不計結束音,全曲僅有兩個!相信是因為這樣,樂曲中有不少地方要用到三十二分音符,以求多一點時值長短的對比。卻也由於此,音樂的風格是更見綿密。

 

  樂風是這樣綿密,想嘗試斷句或分句會覺得甚難。筆者如附圖把它斷分成十一行,實在也未知是否完全恰當,只覺應無大錯而已。

 

  樂曲開始的第一個樂句,從頗高處起音,經過五拍多的迴轉,下轉到低音區,音域剛好一個八度。句中有「連珠」,前半句帶「忘工」離調意味,句末又帶「壓上」離調的意味,而樂音先是圍繞「反」音,繼而圍繞「工」音,感覺上,音調頗是流麗,大抵就是因為上述的因素:帶兩重調性色彩,又兼用了連珠與圍繞中心音的技法。如果真要拿王昌齡的《閨怨》詩來扣連,這起始的樂句應是渲染「不知愁」與「春日」的情意吧。

 

  第二樂句是緊承第一樂句的樂意,作更深長的詠嘆。這句有九拍長,也有「壓上」離調及一個小小的回文音群。由於句末只是短暫地停駐在「徵」音上,旋律行進毫無停下來之意,所以接下去還有滔滔不絕的第三句,句幅更長些,有十拍多,而音區也下移了,最低至到「仜」音。樂句最後停在「合」音上,一拍長,算是一回有較強烈感覺的終止。這第三樂句開始多添了切分音的節拍,這種「切分音」,一般認為有不甘平穩或抗爭等意味,但在這樂句內,還只是輕輕帶過。更華美的是這長句滿是連珠與回文,開始處又有頂真,加上後半句依然是有「壓上」離調的意味。是的,連續三句都有「壓上」離調的意味,頗有統一的一面。

 

一拍一音 摹忽見心

  第四第五行其實連成一氣也可以,但分成兩行,是讓句逗更清楚而已。這兩行樂意上有明顯的轉變。開始的「合尺上尺」基本上是每半拍一音,假如不限於譜面上見到的記譜形式,這「合尺上尺」四個音的效果是相當於「一拍一音」!這節奏型在全曲開始至此,是首次出現,於全曲來說也是唯一一次。「一拍一音」一般頗有力量,多象徵堅毅,奮力邁步,而這處的「合尺上尺」之「一拍一音」,大抵就是「忽見陌頭楊柳色」中那「忽見」的須臾心緒變化。事實上,這小句後半有八個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彷彿是「忽見」之際內心急劇的變化。這個短句,還圍繞了中心音「尺」,優美而易上口。第五行先是在低音區蓄勢,然後就衝上高音區域,使音樂走向高潮。注意到這行最後是停留在一拍長的「生」音上,是全曲第二個長音。這一行的兩個高音切分音型連珠再現,切分的效果極顯著而強烈,再不是輕輕帶過,卻是重重的強調了那激揚的心潮。美妙的是縱使這樂句在走向高潮,並不礙串串連珠的運用。

 

末見苦喉 摹悔教意

  連珠在第六行的運用更是出神入化。一開始是兩個「工生」,小六度的上行大跳,情意仍見激動,然後見四個「『彳乙』五」,疊着「五」音,是兩個「五六」,再疊着「六」音,來兩個下行五度大跳的「六上」,即又疊着「上」音,轉出上行的三個「上尺工」,四串連珠環環相扣,如靈蛇般左右盤旋,看去如此悅目,聽來如此悅耳。其實,這也不過是為邁向最高潮作鋪墊而已。

 

  高潮處之出現,恰恰是用回前述那「一音一拍」的「合尺上尺」,卻是升高了八度,節拍也不一樣,甚見匠心。

 

  樂曲發展到最後幾行,即第八至第十一行,其新的變化是開始出現帶乙反苦喉調性的離調,見旋律分析圖之中的第八、第十和第十一行的後半句。苦喉之出現,想是「悔教」意緒的呈現吧。

 

 

 

按:本文原刊於2018年三月號《戲曲之旅》(第191期)「小曲微觀」專欄。

 



阅读(132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