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995696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7-12-04 16:33:44

 

  《午夜遙聞鐵馬聲》,是何與年的作品,從鄭偉滔編著的《粵樂遺風──老唱片資料彙編》可知,早在1936年初,這首樂曲就曾由百代唱片公司灌錄成唱片。

 

  樂曲最初應是琵琶曲,但後來也可見到人們拿來填詞演唱。筆者聽粵曲其實不多,倒也知道有首《琵琶壯烈歌》,當中曾用到這首樂曲來填詞:「欲富國強兵,順潮流來駕長風,做長城來衛好神州,一顯身手,一顯身手……」

 

  從《午夜遙聞鐵馬聲》這個標題,也許有些讀者會聯想到諸如「鐵馬冰河入夢來」、「鐵馬秋風大散關」、「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詩詞名句,然而,樂曲標題中的「鐵馬」,實際應是指古代建築中懸掛在檐下的串串鐵片,效用類似今人所說的風鈴。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崧曾寫過一首詠鐵馬的詞章:「赤兔無成,烏騅不逝,屈作小樓檐馬……流落到而今,踠霜蹄寄人籬下……」把檐間鐵馬想像成真戰馬,卻鬱鬱不得志,寄人籬下。

 

憑幾個音發展成全曲

  事實上,樂曲一開始的幾個音:「工六六六工六」(有些版本記作「工六合六工六」,估計是為了更適合彈撥樂演奏),不難想像得到是在模擬微風吹動檐下鐵馬的聲響,亦感受得到那是遺貌取神,不求聲似。相信,何與年就是從這幾個音,發展成整首樂曲。不過,要是問樂曲其他地方還有沒有模擬「鐵馬」之聲,筆者卻覺得無必要這樣坐實。

 

  筆者試把何與年這首作品斷分成十九行,參閱本文所附的《午夜遙聞鐵馬聲》旋律分析圖。如以段落分,這首樂曲可很自然地分成三段,如圖中第一至六行是第一段,第七至十二行是第二段,其後的第十三至第十九行是第三段。

 

  如上文所說,樂曲是從「工六六六工六」這幾個音開始,然後綿延十多拍,音型、節拍相若,音域也僅在純四度之內,由於採用了「連珠」、「回文」及「當句重覆」等幾重技巧,使音調甚富美感。第二行音域略擴闊,向下方擴展了一個音,而節奏型仍跟「工六六六工六」那組音相同,很是統一。第三行樂音再向下擴展,達到「合」音,又開始出現「乙」音,第四行回至中音區,「反」音亦開始出現了。由於「乙」、「反」二音出現,雖然這首樂曲並無以「合」音為主音,如果奏者採用中立音的音律,那將會形成明顯的調性對比,第三第四行以至到第五行,會有較濃的乙反調苦音色彩。

 

  看來,何與年在曲中,音域的擴展是頗有計劃,也頗見節制。旋律發展到第六行,才出現較高音的「五」,而這處也是第一段落結束的地方。數一數,這第一段僅用了九個音。

 

  話得說回來,分析圖中的第六至第八行,「乙」、「反」二音感覺上不會是採用中立音的音律,而會是使用五度相生律的音律,意味有「反」音的第六和第八行,是以「忘工」的手法離調,調性屬「開揚」,有「乙」音的第七行,卻是以「壓上」的手法離調,調性屬「抑鬱」。即是說,在這三行內,是隱含了兩個調門。第六行及第八行的實際音調分別是「尺上尺上工尺,工尺工尺上士」和「工工工尺工,工尺工尺上尺」;第七行的實際音調乃是「五六五六工六、五六五六工六」。

 

兼具五度律中立音律

  詳言之,分析圖上的頭八行,有兩種音律和四種調性的色彩,那四種調性的色彩,是「本調」、「苦音」、「揚調」、「屈調」,調性變化甚是豐富。這些色彩變化,可說是內心情感起伏張弛的微妙反映,又或者是思緒時正面時負面,之類。事實上,單以音區來說,第五至第八行的變化是「稍低」、「高」、「低」、「高」,那情感的起伏是十分明顯的呢!

 

  感覺上,第九行那兩個屬當句重覆關係的短句以至第十行開始的三拍多,又轉成「苦音」色彩,似是嘆世道的艱苦,也似是表現對理想的苦苦追求,艱難地攀緣著。然後,便見導出全曲的最高音!但這個包含最高音的音群C,與之前第八行的音群B屬「同構」,可說是一種呼應。這個包含最高音的音群C,亦以當句重覆的手法即時再現,彷彿表示,對高不可及的理想,是很執著的。

 

  接着的第十一和第十二行,初時尚帶「苦音」色彩,然後轉成「揚調」,三個短句其實都是之前的音樂素材的再現或變化再現,並與第六行形成「合尾」。所以這兩行樂句感覺上也具「起承轉合」中的那種「合段」的作用。由於轉成「揚調」,所以這個小小「合段」,情感上倒是較舒坦的。以結束音而言,這首兩段都是終止於「揚調」上的「羽」音,略帶幽暗色彩。

 

  樂曲的最後一段,一般轉為流水板方式記譜,節拍速度富於彈性變化。這一段,是從低八度的C音群開始的,有承先啟後的意味。在節拍上,除了轉為流水板,這一段還有另一新的形態:出現十六分音符,感覺上是動感與張力都強了!可是在音區上,樂音都局限於中低音區,至於用的音階則是純五聲音階,這一點,讓聽者的感覺是變得純淨。這些因素加起來,刻劃的情感雖不乏激蕩之處,卻算是不慍不火。以筆者個人的理解,這最後一段的曲意,似是一回想像中的自由馳騁,在想像中,是終於不須寄人籬下。

 

  《午夜遙聞鐵馬聲》最初雖是為琵琶而作,但音域不太闊,故而填詞唱亦可以,這是舊日粵樂親民之處。今年乃是何與年辭世五十五周年,謹以本文向這位名家致敬。

 

 

按:本文原發表於2017年十一月號《戲曲之旅》(第187期)「小曲微觀」專欄。

 

 

 

又按:近日由於沒法在這處上傳圖片,只好從缺,敬請網友體諒

 

 

 

 

 

 

 

 

 

 

 

 

 

 

 

 

阅读(162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