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7-11-22 14:01:37
從古詩詞的韻腳,
不時可以察覺某些字音的古讀與今讀有別,
比如「論」,古代常讀成陽平聲。
近日又察覺「過」字,古代有時會讀陰平聲,讀如「戈」。
比如史達祖有《臨江仙》詞,
其中有句「幾曾湖上不經過」,「過」就應讀陰平聲。
又比如張惠言那組著名的《水調歌頭》,
第二首最後兩句:「勸子且秉燭,為駐好春過」。
這「過」字也應讀陰平聲。
其實,查查字典,如喬硯農編著的《中文字典》,
也可見到有另註陰平聲的讀法,
並舉了個例句:「大禹三過其門而不入」,
其中的「過」應讀陰平聲。
真是不查都不知道。
不過,假如為這些古詞譜曲,
應採用今人習以為常的讀音,還是採用古讀音,
有時卻難以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