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7-09-29 17:01:41
感謝香港粵語片研究會的邀請,參與《檳城艷》的放映與座談的活動。
說來,筆者是昨晚才第一回的把這部老電影從頭到尾看一遍。但又不是真的從頭到尾,因為至少沒有了影片一開始便唱的主題曲《檳城艷》,似乎是影片的開端都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有主題曲,一個沒有?現在看到的版本,有的地方明顯有刪剪,以致劇情有點不連接。不過至少是看到了,原來的《檳城艷》中的歌曲,真如當年電影廣告所說的,是共有四首的,而且都是原創的。
過去一直只知有《檳城艷》主題曲、《搬家曲》和《懷舊》,原來臨近影片末段,還有一首用三拍子創作的歌曲,可惜不知歌曲名字,估計都是王粵生包辦曲詞的。
昨晚的座談後,忽然想通了一點:電影《檳城艷》中的歌曲,相比於其他同期粵語片中的原創歌曲,其走流行曲風格的特點是非常突出的,但我們是站得太遠了,看歷史現象很易見林不見木,不易發現。
筆者想起1948年的《蝴蝶夫人》、1950年的《血淚洗殘脂》以至1951年的《紅菱血》,都是有原創歌曲作品的。
《蝴蝶夫人》和《血淚洗殘脂》都有夜總會唱歌的場景,前者唱的是《載歌載舞》(其曲調後來填詞成《賭仔自嘆》:「伶淋六,長衫六……」),後者唱的是《燈紅酒綠》(小燕飛後來曾把它灌成唱片),歌曲創作方式都是先詞後曲的,歌調風格都是帶粵曲小曲味兒的。
《蝴蝶夫人》的另一首插曲《燕歸來》(後來又名《三疊愁》,變成著名的粵曲小曲),更是以粵曲粵樂中一種特有的乙反調來創作的。
所以常想,那時是紅伶就是電影紅星的時代,觀眾看電影,渴望之一是想聽到紅伶唱唱歌,而既是紅伶唱歌,唱的當然是帶戲曲風味的歌。
芳艷芬主演的《紅菱血》,亦是這種例子,影片中一開始便唱的《銀塘吐艷》(後又名《荷花香》),雖然歌調上吸納了不少西樂元素,但整體風格還是近乎粵曲小曲。至於下集的插曲《梨花慘淡經風雨》,那是用乙反調寫的長歌,逾七分鐘,想聽芳艷芬唱粵調,聽到這首長歌應可大大滿足。
1954年的《檳城艷》,相比起上述這三部電影,原創歌曲的風格便很不同,都是很流行曲的,很前衛的,全是先曲後詞的。在夜總會唱的,就真是有流行曲味的歌調,而不再是那些《載歌載舞》、《燈紅酒綠》。不知當時的觀眾會怎麼想,進戲院看芳艷芬,唱的竟不是粵曲風味的歌調。
《檳城艷》中四首歌曲,除了《搬家曲》,其他三首都是以AABA的流行曲式創作的,主題曲《檳城艷》還採用西方同名大小調轉調的手法來寫,這在五六十年代原創粵語歌曲中,可謂首創,而且領先很多年。四首歌曲聽來都是富現代感的,但王粵生在《懷舊》一曲中,卻暗藏「機關」,表面上也是大小調互轉,但卻不是西方的那種方式,實際上是融入了傳統粵樂粵曲所常用的方式:正線與乙反線互轉,所以變成是大二度轉調。因此筆者常說《懷舊》這首歌是「一曲兩制」的。所以只要精於粵樂的朋友,都能把《懷舊》轉換成傳統的風味,轉化成真正的正線與乙反線互轉。職是之故,《檳城艷》中也有乙反調風味的歌曲,但給隱藏了,以西化的面貌裝扮起來。
筆者昨晚便特地以洞簫把這「一曲兩制」展現出來,一制是西化了的,一制卻變回傳統,風味完全變回像《燕歸來》、《梨花慘淡經風雨》那樣。
實在也很佩服芳艷芬,當年眾多紅伶,願意灌唱小曲風格甚至流行曲風格的電影歌曲成唱片的,根本不多,僅有芳艷芬和小燕飛而已。其他如新馬師曾、紅線女、白雪仙、何非凡等等名伶,在電影中唱唱尚可,卻絕不肯灌成唱片。
電影《檳城艷》中的歌曲走流行風格路線,相信是受其時粵語時代曲唱片影響,1952年八月,香港有首批標榜「粵語時代曲」的唱片面世,1953年,呂文成作曲、周聰填詞的《快樂伴侶》流行非常,這首歌正是用AABA曲式寫的。這相信會給《檳城艷》電影歌曲創作者王粵生很大的鼓勵和啟發。有一點跡象是:《搬家曲》之中有個別樂句看來跟《快樂伴侶》的某樂句頗近似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