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6-12-01 18:56:49
《倦尋芳》,是古代詞牌名稱。也是近代面世的的粵曲小曲的名字。這首粵曲小曲,大有來頭,乃是特為薛覺先名劇《西施》中的唱段《苧蘿訪艷》而創作的,該劇開山於1937年,距今都幾乎近八十年了。
這闋《倦尋芳》,由馮志芬寫的原詞如下:
懶步懨懨 愁懷歷亂
吳關路遠 回首淒然
報國未能揮利劍
乞謀帷薄亦堪憐
養花天 勤訪艷
多情燕 繞人前
呢喃似向人指點
苧蘿村是美人村
按舊日的創作習慣,這詞肯定是先寫出來,然後由音樂人去譜上歌調。按筆者近年發現的「八分三定律」,亦可有力地支持這種推斷。這「八分三定律」的要點是,某歌調要是屬因詞而生的話,則其詞句中粵語字音跳進的出現頻率會很接近八分三甚至更大。反之,如果某詞一開始便是據一首結構緊密的原創歌調填的,其詞句中的粵語字音跳進的出現頻率往往僅及八分三的一半。《倦尋芳》曲詞的粵語字音跳進之出現頻率不難算,上面八行歌詞,除第五第六行各有四個相鄰字位,其餘六行各有六個相鄰字位,即全部共有四十四個相鄰字位,而字音屬跳進之處有廿一個,相除得0.4772……比八分三大得多,卻未到「八分四」。這數據乃說明《倦尋芳》曲調是很有可能因某詞而生的,何況《倦尋芳》曲調之結構其實是不緊密的,這一點亦更似是因詞而生的。
事實上,因為此詞字音跳進之處甚多,反映在曲調上,便見不少大跳音程的蹤影,因為譜曲時不可能每處字音跳進都墊幾個音於其間,否則曲調就會太拖沓,所以總會有些字音跳進處是直接配以大跳音程的。比方說,「吳關」之「尺生」、「乞謀」之「六上」、「多情」之「六士」,以至「美人村」之「六士工」,都是好例子。
為馮志芬這闋《倦尋芳》曲詞譜上歌調的,是獲稱為薛覺先的「私伙作曲人」的梁漁舫。說到這闋曲調,筆者多年前在香港大學的圖書館中搜尋到以下的文字資料:「……以梆黃作為原材料進行創作的;《倦尋芳》脫胎於『長句二黃』,粵劇『長句二黃』只有正線和乙反兩種調式,《倦尋芳》突破原來的習慣,用了反線,使人一聽就覺得有新意,同時又在句法變化上下工夫,使曲子後段既是『長句二黃』的變化,又兼有『反線七字清』的旋律。」(莫汝城「粵劇小曲概說(下)」,原刊於廣州市文藝研究室編《戲劇研究資料7》(1982年9號),頁20)這說法真堪注意,慚愧筆者卻是粵曲門外漢,從這段文字中難以領略到甚麼。不過,筆者通過曲調的仔細分析,亦見到這闋以梆黃音調為原材料來創作的小曲,除了有濃濃的戲曲韻味,旋律本身也有頗多優美之處。
處處連珠 頻頻回文
梁漁舫譜這闋《倦尋芳》,看來甚注意「合尾」、「連珠」、「回文」之使用,偶爾還用到「頂真」,所以曲調結構雖頗鬆散,呼應感還是頗強,旋律線條也每富美感。
比如看本文所附的《倦尋芳》旋律分析圖,頭三行的板面(引子)樂句,不僅處處是「連珠」與「回文」,第一二行還出現了完全逆轉次序的音群再現,即在第一行的音群:「六工六五生」,在第二行卻倒序為「生五六工六」,而第二三行則見有音群:「五生五六工六」之再現,這兩處「再現」,甚能增強樂句間的內在聯繫,聽來也易生美感。
在「正文」之中,梁漁舫幾乎把所有過門都弄成「回文」的樣子,以增加旋律的幾何美。而事實上,其他樂句之中含「回文」音群的亦不少,真不知梁氏是無意有意哩!但至少是一種音樂感覺的驅使吧!比如說,「正文」開始的第一二行,亦出現小小的音群逆序及「單音連珠」,使樂句甚有一種妙曼之感。所謂「單音連珠」,是指「懶步懨懨」所唱的小樂句,有三個「六」音,及「愁懷歷亂」所唱的小樂句中的兩個「尺」音和兩個「工」音,雖只是「單音連珠」,韻律感卻甚強。至於「小小的音群逆序」是指正文第一行中的「六工六五生」在第二行反轉次序變成「生五六工六」!
四重合尾 音調易記
有多重合尾,是這闋《倦尋芳》的另一大特色,統計起來,是有四重。這些合尾樂句,使曲調的發展有較強的統一感,當然這也使音調較易上口或易記。
從分析圖中還可見到正文最後一句的一個小片段:「五生五六工六士」,跟板面第二行末處是同一音群,這可說是遙相呼應。
值得一提的是「養花天」一句,乃是以「忘工」方式暫離調,這調性的小小變化使欣賞者產生點點新鮮感。可謂此曲小小之亮點。
※
按:本文原刊於2016年十一月號(第175期)《戲曲之旅》「小曲微觀」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