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6-11-24 17:01:30
早前特地去了中央圖書館一趟,目標是尋找羅忼烈教授的藏書,估計他應有《詞學研究論文集:1949-1979年》(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室編,上海古籍,1982)……果然是有,索書號是852.5 4528,書中也果然有筆者要找的那篇「略談詞家抒情的幾種方法」(劉永濟)。
其實那書小弟以前也曾擁有,但書太多,早捐走了。「略談詞家抒情的幾種方法」,其中一二方法,確甚合流行歌詞使用。也因此,也幸而當年在「唱足十三年」談林振強詞的時候有提過此文,現在忽然想重看此文,看看有沒有新的領會,也有個追尋的線索。
現在重看,始注意到劉永濟此文是報上文章(原刊於1962年6月17日《湖北日報》)所以寫得較簡短,取材也很有意思,很能讓一般讀者領悟到創作上的一點竅門。
劉氏所說的六種抒情方法,乃是
辭越質樸情越真實
辭越說盡情越無窮
辭越無關情越難堪
辭越從容情越迫切
辭雖曠達情實抑鬱
辭雖含蓄情卻分明
下文是筆者抄寫回來的筆記,如果,網友對這些抒情方法想到一些當代粵語流行曲的例子,
歡迎相告,也許可於日後的教學或講座上用上,先謝謝!
辭越質樸情越真實
劉永濟舉了韋莊的兩首《女冠子》為例: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劉氏解釋云:
這一日是愛妾被迫與他離別的一日,是他最傷心的一日,所以記得分明。「忍淚」、「含羞」皆迫於強權,抑制情感的情狀。「魂斷」、「夢隨」則是彼此情牽夢縈的情狀。
第二首……夢後回憶夢中,「分明」說記得很真,「羞」與「喜」,「欲去」與「又依依」,均並在一句,都是與愛妾心中複雜矛盾的情緒。
全是老老實實地把心中的情感說出,不須半點妝飾的詞藻。主要是作者先有一段真情實感,創作時把它如實寫出,就是好詞。
辭越說盡情越無窮
劉氏所舉的詞例是孫光憲的《謁金門》。
留不得,留得也應無益。
白紵春衫如雪色,揚州初去日。
輕別離,甘拋擲,江上滿帆風疾。
卻羡彩鴛三十六,孤鸞還一隻。
所怨的人在閨人心目中是如此無情無義……把話說到盡頭,似已跟那人決裂了。
但是,她卻又把那人臨去時穿的春衫記得清清楚楚,又羡慕鴛鴦成雙成對,嘆自己是一隻孤鸞,則是愛他的情還很深。
愛之深→怨更切,說冤枉他的話也顧不得了,只是把怨他之情盡量傾吐出來。
辭越無關情越難堪
劉氏所舉的詞例是李清照的《浣溪沙》(又有說是周邦彥的詞)。
樓上晴天碧四垂
樓前芳草接天涯
勸君莫上最高梯
新筍已成堂下竹
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聽林表杜鵑啼
劉氏謂:
都是些不相干的事物,作者為甚麼要關心?
言外有一種難堪的苦情,
國破家忙,孤身獨處,
事事都惹人愁,樣樣都感覺難堪。
關於這種抒情方法,筆者常向學員舉例,比方一對曾獲認為璧人的男女,多年後重逢,卻是男的已有妻,女的已有夫,彼此閒聊,話語都無關情,卻可能甚難堪。
辭越從容情越迫切
這回劉氏所舉的詞例是辛棄疾的《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斷雲依水晚來收
紅蓮相倚渾如醉
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 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風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
但覺新來懶上樓
劉氏謂:
詞末三句雖則從容不迫,言外卻有劉備閒居荊州,自傷久不騎馬,髀裡生肉的感慨。
書咄咄、且休休,從此二典,他那不平與不甘之慨何等深,知他用世之情之迫切……
不知怎的,從「辭越從容情越迫切」,筆者想到的曾是如下的情節:其一是嵇康臨刑前彈《廣陵散》,其二是諸葛亮擺空城計,在高台上彈琴,這兩幕,彈琴者都應是迫切之中顯從容……
辭雖曠達情實抑鬱
這回劉氏所舉的詞例是蘇軾的《虞美人》
持杯遙勸天邊月
願月圓無缺
持杯復更勸花枝
且願花枝長在莫離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
休問榮枯事
此歡能有幾人知
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
劉氏謂:
「休問榮枯事」,「榮枯」指的不是個人名位,蘇是政治上有作為之人,志業不得實現的情感不便直說,故用「榮枯」二字,由是看,他心情之抑鬱就不難知了。
辭雖含蓄情卻分明
劉氏所舉的詞例是陸游的《水龍吟.春日遊摩訶池》,詞曰:
摩訶池上追遊路,紅綠參差春晚。
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
挑菜初閑,禁煙將近,一城絲管。
看金鞍爭道,香車飛蓋,爭先占,新亭館。
惆悵年華暗換,黯銷魂、雨收雲散。
鏡奩掩月,釵梁拆鳳,秦箏斜雁。
身在天涯,亂山孤壘,危樓飛觀。
嘆春來只有,楊花和恨,向東風滿。
劉氏謂:
這詞雖寫士女遊春的盛況,實乃指南宋君臣偷安苟且,國勢日衰而不知畏懼,一味爭名奪利,貪圖逸樂。
此時詞人「身在天涯,亂山孤壘,危樓飛觀」之中,雖有滿腔忠憤而無可施為,而這種恨惱也有知者。
這詞前半措辭皆含蓄,惟於末尾用一恨字,方把真情流露出來,且有了這一恨字,便把前半所寫的士女遊春的事化為雲煙,而「只有楊花」四字,更可見詞人的孤憤,所以說辭雖含蓄而情卻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