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51189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6-11-17 10:05:23

 

  兩年前的八月廿二日,筆者在一個題為「『狂人』來了!香港流行樂壇的『萬曆十五年』」的講座上,跟聽眾玩了一次問答遊戲,問題為「其實,產生於1974年的粵語原創歌,產生於1954年的粵語原創歌,哪一年較多呢?」

 

  答案自然已在本博文的題目上揭曉了──那真是有違一般人的印象:竟是1954年多過1974年。

 

  講座上還詳列了一些數據。

 

  產生於1974年的粵語原創歌曲計有:

                《鬼馬雙星》大碟五首(不計1972年的《鐵塔凌雲》)

                電視劇《啼笑因緣》六首

                電視劇《芸娘》四首

                電視劇《秋海棠》一首

                電視劇《楊乃武與小白菜》五首

                電視劇《梁天來》無綫麗的各一首

以上合共23首。其作曲人有許冠傑、許冠英、顧嘉煇、江南、王粵生(麗的《梁天來》作曲人不詳)。

 

  然而產生於1954年的粵語原創歌,數量至少達36首,其中唱片歌曲17首,電影歌曲19首(如果是錄有唱片的,仍只計是電影歌曲,不算唱片歌曲),其曲目詳列如下:

粵語電影歌曲(19首)

《秋》一首

《檳城艷》三首

《胭脂淚》一首

《人隔萬重山》三首

《爸爸萬歲》一首

《家家戶戶》一首

《萍姬》一首

《大地》一首

《馬來亞之戀》一首

《搖紅燭化佛前燈》二首

《梨花一枝春帶雨》一首

《程大嫂》二首

《不如歸》一首

 

這批電影歌曲,參與創作的作曲人計有盧家熾、王粵生、羅寶生、胡文森、梁樂音、盧雨岐。

 

  1954年的原創粵語唱片歌曲,共17首,詳細名單如下:

和聲第三十九期

萬花禧春(呂紅唱 呂文成曲)

與君別後(白英唱 馬國源曲)

故鄉何處(呂紅唱 呂文成曲)

無價春宵(白英唱 呂文成曲)

安眠曲(白英唱 呂文成曲)

芬芳吐艷(呂紅唱 呂文成曲)

 

美聲第五期

仲夏夜之月(鄧慧珍唱 韓棟曲)

惜分釵(鄧慧珍唱 梁漁舫曲)

光明何處(露敏唱 梁漁舫曲)

富士山戀曲(露敏唱 胡文森曲)

睇到化(薇音唱 梁漁舫曲)

舊燕重臨(薇音唱 梁漁舫曲)

 

百代第七十三期

一見鍾情(白英唱 馬國源曲)

舊恨新愁(白英唱 梅翁(即姚敏)曲)

九重天(白英唱 梅翁(即姚敏)曲)

長亭小別(白英唱 馬國源曲)

 

幸運第四期

秋月(芳艷芬唱 胡文森曲)

 

  這批唱片歌曲,參與的作曲人有呂文成、馬國源、韓棟、梁漁舫、胡文森、梅翁(即姚敏)。

 

  綜合看來,在1954年裏創作過粵語歌的作曲人有十一位,其中梁樂音和姚敏這兩位國語時代曲創作猛人都是初次寫粵語歌曲。

 

  上文提到是最少,因為尚有一些頗肯定是原創,奈何唱片公司本身並無詞曲作者資料,不好計算在內,而電影歌曲也可能會計漏。這裏指的是美聲唱片在1954221日推出的第四期七十八轉唱片,其中有好幾首歌曲看來都是原創的,如霍雲鶯唱的《海國夕陽西》、《春之誘惑》,露敏唱的《愁溯》,鄧慧珍唱的《好春光》,新紅線女唱的《我愛你的心》,李慧唱的《誰憐閨裏月》以及譚佩蓮唱的《派糖歌》等七首,估計都是原創的,奈何唱片公司不附任何詞曲作者資料,也就難作肯定。假如把這七首也算進上面的統計之中,則1954年的原創粵語歌會有43首,幾乎是1974年原創粵語歌的兩倍。

 

  是時候回應一下本博文的題目:為何1954年原創粵語歌比1974年的多?

 

  說來不免話長。六十年代後期,粵語流行曲在披頭四狂潮衝擊之下,地位空前地低。到1969年,形勢似乎開始有點改變。第一點,是年姚蘇蓉的那種台灣國語時代曲,憑《今天不回家》登陸成功,搶奪了不少英文歌的灘頭陣地。第二點,在南洋慣唱粵語歌的鄭錦昌,來香港發展竟也得到突破與發展,大抵因為他不是本地薑,唱粵語歌反而順利些。第三點,風行唱片此時也有意逐步推出粵語流行曲唱片,希望重新建立市場,不過就是本地薑唔辣,初時所選的歌曲常為南洋歌手作嫁衣裳,如《賣花女》後來變了麗莎的名曲,《禪院鐘聲》反由鄭錦昌唱紅。從1969年至1973年,唱片公司所生產的粵語流行曲基本上都沒有原創的,原因不難想像,誰會願意來作呢?想想鄭國江最初填詞,用了不少筆名,原因乃是怕被人知道寫這種地位低下的東西。

 

  其實,原創是逐漸出現,1972年,有許冠傑試寫了《鐵塔凌雲》,但在《雙星報喜》作首播後,反應不是現今人們想當然的很大很大,而是隔了一段時間都沒有再播,它只潛藏在人們心中,細水長流般成為大家鍾愛的曲子。事實上,《鐵塔凌雲》這題材,在當時是走得太前了,香港人要到1984年以後,經歷了一些政治轉變,才逐漸感到共鳴,以至共鳴越來越大。

 

  1973年三月,無綫劇集主題曲《煙雨濛濛》(鄭少秋主唱)是另一回原創的試點。但依然是走得太前,顧嘉煇的曲太西化,蘇翁的詞也白話了些。

 

  也是1973年,一首《分飛燕》,不是原創,歌詞文言得很(今天的說法或會是中國風吧),唱法也甚粵曲味重……但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它突然地非常地流行起來!這首歌的填詞人蘇翁說它:「石破天驚地震撼的整個樂壇,大家都不再用低級的兩個字去形容粵語曲了,跟着,無綫電視劇《啼笑因緣》的主題曲,也讓仙杜拉唱出了名堂。就是這樣,粵語曲就雄霸了整個樂壇而直到今天。(筆者按:指1988年)」(原文刊於《香港商報》「蘇翁眼底樂壇」專欄,惜無確實見報日期)

 

  不過後來的主流評論並不承認《分飛燕》的里程碑意義,把這個意義移交給了電視劇主題曲《啼笑因緣》,甚至忘記了第一首用粵語唱的電視劇主題曲其實乃是《煙雨濛濛》,因而把這個第一亦貽贈給《啼笑因緣》(實際上它是1974年三月才面世,幾乎後《煙雨濛濛》一整年)!

 

  可見這段日子,沒有誰有大意欲去寫原創粵語歌,但《分飛燕》紅了,《啼笑因緣》也紅了,電視台才開始多找人去寫原創的粵語電視歌。至於許氏兄弟那邊,追尋事情的由來,乃因《鬼馬雙星》於1974年七月初開鏡不幾天,許冠文去看弟弟許冠傑演的國語片《綽頭狀元》,其中的一段串燒歌有一截是唱惡搞版的《一水隔天涯》(後來也有收錄在《鬼馬雙星》大碟之中),觀眾極有反應,許冠文意識到,拍粵語片沒理由不在片中採用粵語歌了,便命弟弟許冠傑快快生產。

 

  由於先前的多年間無原創已成習慣,來到這1974年,就只有寥寥幾部電視劇試寫原創粵語歌,以及只有許氏兄弟為自己的影片及唱片試寫一些,所以數量加起來實在不會多。

 

  1954年的情況又如何?

 

  要說下去,得提一提,香港是1952年夏天才開始有唱片公司打正旗號,以粵語時代曲的名堂出唱片。而電台也開始承認這個曲種,設置「粵語時代曲」的播放時段,當然所給予的播放時間是並不多的。

 

  從1952年發展到1954年,粵語時代曲(也開始有電台改稱「粵語流行曲」)開始有點生氣,尤其是1953年夏天面世的《快樂伴侶》和1954年三月面世的電影歌曲《檳城艷》的廣泛流行,相信會使業內人士感到似乎事有可為。值得一提的是《快樂伴侶》和《檳城艷》都是原創歌曲,而且都是採用標準的流行曲式AABA來創作的。

 

  當然,「業內人士感到似乎事有可為」,只是筆者的猜想,但憑的乃是以下幾點跡象。

 

  其一,百代唱片公司在五十年代向來都只出版國語時代曲唱片的,可是卻在這1954年的夏天,為白英出版四首粵語時代曲,而且四首都是原創的,其中有兩首更是姚敏特地為這次出版粵語歌而寫的。從後來的歷史可知,百代在整個五十年代,就只此一次的出版過粵語時代曲。可見,百代至少是想試試市場,看看「可為」的程度。

 

  其二,美聲唱片公司從1953年四月至1954年的二月,推出過三批「粵語電影插曲」類別的歌曲,且不管當中可能有若干首根本不是電影歌曲,而電台卻都視之為「粵語時代曲/流行曲」,放在這些時段中播放。比較奇怪的是,這三批「粵語電影插曲」唱片,全無詞曲作者名字。筆者猜,會不會是當時這些詞曲作者比鄭國江更害怕,於是甚至連筆名都不想出。然而到了1954年的六月,美聲推出第四批「粵語電影插曲」,這次卻都有交代詞曲作者的資料,也因而使1954年的原創粵語歌數目添加了「可觀」的六首。從沒有詞曲作者資料到有,或者乃是對粵語歌市場開始有點信心,也感到有點地位吧?

 

  其三,原是慣寫粵曲風味的音樂創作人如胡文森,似乎是受到《快樂伴侶》和《檳城艷》的鼓勵和啟發,是年也興致勃勃地試用標準的流行曲式AABA來創作了一首《秋月》,並獲芳艷芬錄唱,於是年年尾出版。

 

  至於真正的粵語片歌曲,在五十年代一直都不乏原創作品,故此在1954年錄得十九首的數量,甚是正常。當然,其時的粵語片原創歌曲,具粵曲味的應是主流,流行曲風格的是較少的。

 

  或者可以這樣比喻,1954年時的粵語流行曲市場是初見曙光,而且經過兩年累積,創作力量頗不錯。1974年的粵語流行曲市場乃是百廢待興,創作力量則陣容薄弱,因而亦形成一種那幾年特有的風氣:某首歌一旦流行一眾歌手便爭相灌唱。不過這也正好補其時沒有流行榜之不足──只要看看當時歌手翻唱竟有一定數量,便知某首歌肯定是非常地流行過。《鬼馬雙星》、《雙星情歌》、《啼笑因緣》、《分飛燕》都可通得過這種檢測,唯有《鐵塔凌雲》在那幾年實在並沒有歌手拿來翻唱。

 

 

 

 

 

 


阅读(161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