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6-09-04 12:39:23
從圖表可知,筆者嘗試把「有粵律」文字分成四個層級。
一般古典詩歌以及上世紀的一些以先詞後曲方式寫成粵語歌曲,由於常常只重視字詞之重出,「聲律扣合」卻並不多,零零散散的,只會偶然碰上。當然,這些文字之中,也少見有意識地去減少「跳進」之出現。所以,這兩類形式的文字,其「有粵律」的層次是較低的,乃定為第四級。
往上去想,感到以「句」、「段」、「篇」來作為考量的依據,會較合理。
以「句」來考量時,九字訣中的「少跳進」是必須考慮的,當然亦可以在一個句子之中便同時考慮「扣合」的營造,只是那已是超「級」的做法。故此,如果詞句都能注意「少跳進」,筆者認為已可使「有粵律」的層階升高一級,即第三級。
以「段」來考量時,除了注意以「少跳進」來增強單個字句的旋律感,更須注意增強句子群的音樂感/呼應感,這時,「多扣合」是很好的方法。故此,要是一段之內的字句都能夠「少跳進」,並且營造出重重的聲律扣合,其「有粵律」的層階可再升高一級,到達第二級。
以全「篇」來考量時,能夠使寫出來的詞句「有曲式」,是十分理想的,譜曲者譜曲時只需依詞人預先設計好的曲式來譜便成了(所以圖上說的是「設曲式」)。依層級而言,這乃是「有粵律」文字的最高層級了,是為第一級。
當以九字訣「少跳進,多扣合,有曲式」使詞作的句、段、篇都滿帶音樂感,這種詞作,就是筆者心目中的「宜譜詞」──宜於譜成旋律優美易記的粵語流行曲的歌詞,即使一字一音地譜,譜出來的旋律樂句大部份都是優美易記的!
寫到這裏,很自然想到一個問題:那些現成的、據優美曲調填出來的粵語流行歌詞,是不是「宜譜詞」?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這些歌詞都是為了要配合旋律的音階走向,填詞時是被動地或不自覺地做到了九字訣「少跳進、多扣合、有曲式」的要求的。可見,我們也可以拿這些現成的粵語流行歌詞來譜出一個全新的曲調──從惡搞詞而想到惡搞曲,自是亦包括可譜一個全新的「惡搞曲」。
筆者及一二同好者在搞先詞後曲試驗時,都見證過,一首新詞,讓不同的音樂朋友來譜,譜出來的面貌可以很不同的,亦即一詞譜數曲,可以曲曲貌不同。同一道理,拿現成的「舊詞」來譜,也可以譜出新面貌的。不過,我們看來是完全沒有這種習慣與風尚。或曰:「珠玉在前,怎可能超越呢?」比方說像《戲劇人生》、《忘盡心中情》、《似是故人來》等等經典名作,拿它的歌詞來譜新曲,怎可能超越原來的樂曲呢?何況樂迷都會先入為主呀!但無論如何,是有這種可能的。於此但記一筆。
回過頭來說,「宜譜詞」是否一定要「設曲式」的呢?筆者想到的是,以單段作多次反複的流行歌曲,並不罕見,比如黃霑為《倩女幽魂》寫的主題曲,又或台灣那邊的《蘭花草》等等。這情況下,算是「有曲式」還是「無曲式」?
對的,這個問題也必須考慮到的。不過,在流行歌曲領域而言,若曲式是單段作多次反複的話,這個單一的段落一般不會很長,少者一般四句,多者大抵不會超過六句。
單段作多次反複,於九字訣的理論而言,筆者會視為「無曲式」,但依然可努力做到「少跳進、多扣合」,使之成為第二級的「有粵律」文字。
說到單段,一般粵曲小曲也是單段的,而且句數有時會較多,比如《銀塘吐艷》(又名《荷花香》)便是好例子,我們可以視這首歌為只得一個大段落。所以,如果目標是寫一首粵曲小曲風格的新詞,亦只需使之「少跳進、多扣合」,不需「設曲式」,成為第二級的「有粵律」文字便已足夠。
如果眼界夠闊,粵語歌先詞後曲應該還有其他進路。比如說亦是以先詞後曲方式寫成,但粵曲小曲風味甚濃的電影歌曲《三疊愁》(原名《燕歸來》,首映於1948年九月尾的電影《蝴蝶夫人》的插曲,吳一嘯詞,胡文森譜曲),應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其曲詞有三段:
一番腸斷燕歸來,知是別離一載,
人在閨幃中,心在雲山外。燕巢空結只是郎不歸來。
兩番腸斷燕歸來,知是別離兩載,
倚遍了樓臺,憔悴了香腮。燕巢重結一樣郎不歸來。
三番腸斷燕歸來,知是別離三載,
桃花真命薄,與妾有同哀。燕巢三結只是郎不歸來。
以曲式結構而言,這亦是單段反複的模式。但在句式的韻律結構上,它是由「定句」與「活句」組成的。「定句」是指基本上固定不變的詞句/樂句,「活句」是指不斷有新變化的詞句/樂句。這首共三段的《三疊愁》,每一段居中的兩個五字句,都屬「活句」,其他都是「定句」,為方便讀者識別,凡文字有變動之處都下加了底線,因而可知,縱是「定句」,其內也可以有一兩個字是可變更的。
事實上,《三疊愁》每一段都是「定句」+「活句」+「定句」,於是唱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定句」,樂音基本上是前段的重出,唱「活句」時,則段段不同,新鮮感不斷。這種句式結構,甚是值得借鏡。比如說,我們全新組合若干「定句」與「活句」,加上「少跳進、多扣合」,便可產生一首全新的單段反複式的新詞,相信可供譜成很可親的粵語新歌謠。
後話
粵語流行曲自踏入1980年代之後,創作方式便以先曲後詞為主流,發展至今,人們已習慣至一提到詞就只想到「填」。相對而言,先詞後曲完全是逆流而上之事,但卻也提供一種逆向思考,筆者相信,當寫出標準以上的「宜譜詞」,不僅在「高低律」上滿「有粵律」,而且詞意亦佳,那麼這詞作肯定可將音樂創意喚醒,何況,先詞後曲作品可能更能發揮粵語語音的獨特韻味。多年前,筆者在拙著《粵語歌詞創作談》中說過:「先詞後曲之路,原本不算荒蕪,正等待多些人來把它重新走順,路最後通向何處,也正等待勇敢的人闖過去看看。」筆者算是沿這條路走前了一點點去察看,但覺見到頗不同的風光。期望有更多朋友可以沿這條路再走前些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