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996445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6-09-02 12:42:24



  《得勝令》,又名《雁落平沙》,現在往往是奏成十分雄壯的曲子,而這首曲子,偶爾也會拿來填詞演唱。

 

  黃錦培著的《廣東音樂欣賞》,對《得勝令》一曲的來歷,說之甚詳。早在一九一七年由丘鶴儔編寫出版的《弦歌必讀》,收入了十一首士工線過場譜,《雁落平沙》正是其一。這是早期的情況,到後來,《雁落平沙》已改為用合尺線來演奏了。黃錦培還說,早年的時候,《雁落平沙》是有歌詞的,詞開始的幾句是:「想奴生來命帶桃花,命帶桃花,賣奴落河下……」乃是一位被賣的女子所訴說的哀音。於此看到此曲在不同時期情緒變化頗大。看歌詞,不似是唱粵語的,可能是唱官話的,而曲調的速度應該比現在的放慢得多,否則難以跟曲詞相配合。

 

  國樂中,也分別有以《雁落平沙》命名的古琴曲和琵琶曲,但相信跟我們這首《雁落平沙》無大關係。

 

  對比起黃錦培所記的《雁落平沙》歌曲,而今的《得勝令》曲調,已經加了不少花音。本文為了賞析的需要,已稍為減掉一些,以期能夠容易見出當初的作意。說來,現在大家多稱此曲為《得勝令》,很少再叫《雁落平沙》,相信真是因為是音樂所要表現的情緒早發生變化,舊的名稱已不大適用。所以,下文還是把樂曲名字稱為《得勝令》吧。

 

  筆者過去在本欄說過,早期的粵樂樂曲,往往很少長音,拍半已經很長,兩拍長的已極少見。《得勝令》亦有這個特點,最長的音真的是只有拍半而已,而要連休止符也計算在內,那才能說最長的音亦只有兩拍。相信,而今我們要寫出具這種特點的旋律,會很難適應。

 

  《得勝令》在音律上也頗饒妙趣,它用十二平均律來奏固然可以,用帶中立音的乙反音階來奏,亦別有滋味。

 

  為了好好地分析《得勝令》,如所附的旋律分析圖,把整個曲子斷分成十一行。

 

  第一行可視作引子。看回黃錦培所記的歌曲版《雁落平沙》,這一行是簡單得僅是一拍一音,共八個音:「六上五六,反六上尺」,這可說是把樂曲中十分重要的兩個音都分別強調過,即「六」和「尺」。不過,單就這一行來說,八個音最後是落在「尺」音上,明顯是獲更大的強調。這八個音亦另有一份奇特,那就是竟已含三處大跳音程!相信早年的《雁落平沙》即使是會放慢來唱,由於大跳音程這麼多,情緒總難免是激盪的。

 

  第二行是以頂真之法,將第一行末四個音「反六上尺」立刻再重現一次(當然現在已加了不少花音,但仍見到頂真的痕跡的),自然,我們亦可把它理解為「當句重覆」。無論是頂真還是當句重覆,尾部卻是帶出新的樂思發展。這第二行圍繞中心音的感覺頗強,其中心音是「尺」。

 

 

換中心音 出新感覺

  第三行樂句有多個值得一說之處,其一,圍繞中心音的感覺同樣地強,中心音仍是「尺」;其二,樂句長十拍半,是這首《得勝令》之中最長的樂句了,氣息份外深長;其三,旋律是在全曲的低音區處迴旋的,最低的「合」音來到這一句才亮相,說音域,這長句僅有由「合」到「工」六個音;其四,樂句內「連珠」至少有三串,計有「工尺工」、「工尺」及「尺乙士」,這些連珠使樂句本身很有一份纏綿感。綜合這四點,可見現今人們奏到這一樂句,雖已移高八度來奏,以利表現其雄壯激昂的一面,這時樂句深長的氣息,確會演化成壯闊的氣概,然而限於狹小的音域及眾多的連珠,纏綿感是揮之不去的。

 

  首三行明顯都很強調「尺」音,感覺上很像是商調式的曲調。但我國傳統樂曲未必有所謂的調式思維,有時是採用轉換中心音來帶出新的樂思發展,也帶出新的情緒與感覺。就像這首《得勝令》,旋律發展到第四及第五行時,所圍繞的中心音已轉變為「六」。

 

  第四行開始的四拍,最原始的版本應是一拍一音的「上尺反六」,對照起上文說過第一行第二小節的「反六上尺」,像極是一種「倒裝」的關係,看來甚富趣味。以手法而言,這樣的「倒裝」,既簡潔又有效。這一行的後半部份,最高音「生」出現得頗多,甚至是整首樂曲之中最多之處。這或許可視為樂曲的最高潮處。而事實上,這還兼用作樂曲的結束句。

 

  第五行依然是圍著「六」這個中心音來纏繞,但樂句的前半截的長音卻落在「反」音上,帶出點點乙反調的味兒。接着第六行跟第五行是「同頭」的關係:開始的五個音完全一樣,這種「同頭」關係,既使前後樂句關係緊密,又比較容易轉出新境界,就像這處,從前句圍繞中心音「六」轉變為本句的圍繞中心音「上」,轉換是這樣自然。

 

音群再現 像是伏筆

  樂曲奏到第七行,細細觀察一下,樂句其實是第三行b音群的變化再現,詳細點說,是把音群b的節拍拉寬闊了,主要是拉寬「合」、「尺」兩個音。這種變化再現,像是一種「伏筆」,但這第七行的特點乃是圍繞中心音「上」,跟前一樂句(第六行)有強烈的呼應。

 

  回看這頭七行的樂句,第一行算是引子,尾音為「尺」,其後,每兩行換一次中心音,依次為「尺」、「六」、「上」,這樣看,倒難猜樂曲最終的主音是哪個?

 

  賞析到這裏,還餘四行,即第八到第十一行,但這四行其實大多是前七行某些樂句的再現,只是有時略加花。但第九行那三拍的音,還是讓人意外,它是先把第十行的音作縮略的先現,因而連奏起來,有種強調的效果,亦使樂句再現得來帶些新鮮感。

 

  賞析這闋樂曲,深感音樂創作上的我國民間智慧,極其博大精深。像本文寫了近二千字,感到只是得其皮相罷了。比如說,為何要再現這一行而不是那一行?筆者暫時也沒法說得出個所以然。

 

 

 

按:本文原刊於第一七二期八月號《戲曲之旅》「小曲微觀」專欄。

 

 












阅读(166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