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267860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6-04-02 16:13:01

 

 

  本欄上期談林兆鎏創作的小曲《撲仙令》,提到「爽乙反」的概念,即曲調雖由乙反音階構成,愁苦的成份卻少,而且往往可用較輕快的速度來演奏/唱。

 

  今期筆者談的古曲《秋水龍吟》,亦可謂一首「爽乙反」之作。說來,在任白的粵曲《唐伯虎點秋香》之內,其中的曲詞:「(旦)衰人講嘢令我憎,所作所為認真下品。(生)點算下品,我有心求鳳引……」調寄的正是《秋水龍吟》,唱得很輕快很調皮。

 

  《秋水龍吟》應是由古曲演變而來的。在《中國廣東音樂高胡名曲薈萃.余其偉編注演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7月初版)裏,有注釋謂:據廣西南寧廣播站編、廣西南寧人民印刷廠印內部資料《粵曲精選》(19839月)所云:「本曲(即《秋水龍吟》)原係琵琶譜改編。原譜見《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卷中第五頁,名《水龍吟》……」在本地音樂學余少華博士的一篇論文《中國音樂──連接的藝術》(文章收錄於《中國音樂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劉靖之主編,屬民族音樂研究第五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與香港民族音樂學會聯合出版,199512月初版)裏,也有談到《秋水龍吟》,亦說「本為琵琶曲,原名《水龍吟》,原譜見《華氏琵琶譜》(按:亦即《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被列於浙江陳牧夫傳譜之文板曲。一百多年後,被吸收入『廣東音樂』曲目中,始以《秋水龍吟》為名見於民國廿三年(1934年)丘鶴儔的《國樂新聲》,以後一直以此曲名流行於粵樂及粵劇中。丘氏的版本是加了廣東音樂風格的花指的,但其結句則與原琵琶譜基本上一致。」

 

  余博士在那篇文章中特別提到:「到了民國二十八年(1939),陳俊英編的《國樂捷徑》,亦收了此曲,可是標明以起句作結句,而不用原琵琶譜及丘氏譜本的結句。自此一直以這個方式作結尾,而後來各種版本一致,沿用至今。換言之,把結束句改用起句收的決定發生於三十年代後期,而一直為演奏者及聽眾接受至九十年代……」余博士又謂:「這種以起句作為結句的手法,使重覆至結束時首尾呼應。亦為民間音樂常見的語言。在結構上來說,可算是一個大的『魚咬尾』,或更貼切地說,是『尾咬頭』。這種手法,不單見於『廣東音樂』,客家箏曲《蕉窗夜雨》亦以此種『咬頭』手法結束。」關於「尾咬頭」,《漁歌晚唱》也是好例子。

 

難覺有高潮

  除了「尾咬頭」,《秋水龍吟》還有三個的特點。比如說,最長的音只有一拍,而不計起句結句的話,這些長一拍的音也只有三個。這是特點一。樂曲中,大部份樂句的節奏型都很類近,而且,要是問這首曲子有沒有高潮處,是頗難判斷之事。這是特點二。還有,這首「爽乙反」曲子予筆者的感覺,是有點像一首乙反音階練習曲,因為樂曲看來就像一回乙反常用音型的博覽會,許多常見的乙反音階形態,都可以在曲子中碰上。這是第三個特點。

 

  然而,說是練習曲,其曲調的構成卻又頗有些技巧上的講究。以起句(結句)來說,這是唯一出現八度大跳之處,樂曲的其他部份的跳進音程都小於八度。這種安排,應有創作上的考慮,而一般練習曲大抵不會這樣考慮。

 

  從筆者所繪寫的《秋水龍吟》旋律分析圖,第二行音調便有不一般的發展。因為這一行第八個音開始的「乙工士乙尺……」應該是在離調,以變宮為角,亦即以「壓上」手法暫轉到鬱調上。這樣看來,古曲中對離調的使用頗率意,曲調才到第二句,就已離調。也由於是以「變宮為角」,所以這第二行中的四個「乙」音,不應奏「乙反音階」的那種中立音音準,而是宜奏作一般十二平均律的ti音音準。

 

  第三、四行乃應是連成一起的長樂句,但為求易於顯示對樂譜的分析,才分作兩行寫。這個長樂句從全曲的最高音「生」起音,但卻是一閃而過,僅有四分一拍長。縱是這樣,情緒亦已有高揚之感。這三、四行可視為由三個小句構成。第二小句主要是第一小句的擴充,在句腹置入了「反六反六五」五個音,其後又以稍變化的「五六反六五」作第三小句的句頭。三個小句都結束在「六」音上,產生圍繞中心音的效果。

 

  於此可見,第二行和第三、四行是頗強烈的對比。第二行曲調進行在低音區,而且大部份音符是暫轉到鬱調上。第三、四行音調移到高音區發展,其中「反」音不斷出現,卻都是經過音的角色。對比的效果,就像兩個性格很不同的人在對話。

 

連續三句「合尾」

  第五至第七行,是三個各長八拍的樂句,而且有共同的結束音:「乙上尺」,技法上謂之「合尾」。然而連續三句「合尾」,音樂發展上易凝滯,但創作者似乎是想藉此蓄勢,以待後發。端詳這三個樂句,形態還是各異,絕無雷同。尤其是第六行,它居於整首曲子的中心位置,卻見四連珠(包括一次頂真),可聽來並不單調,也許是節拍總在變化着,聽來反而頗有韻味,何況這處是對「乙」音甚或者說是對「上乙」這個中立音程的強調。

 

  經過五至七行的「蓄勢」,第八行有兩個一拍長音,音階也上爬到「五」,隱約有點高潮之感,卻不明顯。到第九行,三個小樂句以「反上尺反」同頭,然後配以變化不居的低音音群,先停在「上」音,再停於「尺」音,最後回到「合」音,確立徵調式,也完成一次詠唱。可以說,在起結音而言,此曲有些地方頗見對稱,以起音而言,第五至第九行的起音,分別是「五」、「六」、「反」、「六」、「五」,以結音而言,樂曲上半部份都收「徵」音,中間三句收「商音」,其後俱又收「徵」音。

 

  值得一提,《秋水龍吟》亦是一個好例子去說明:一般由乙反音階構成的曲子,不會出現「乙」的高八度音。

 

 

按:本文原刊於2016年三月號(第一六七期)《戲曲之旅》














 

 

阅读(134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