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51447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6-01-02 09:09:36

 

  早前在兩個音樂會上都聽到《絲絲淚、三疊愁》,可是兩次所見,場刊都把《三疊愁》的曲調作者弄錯成陳冠卿,實際上這個曲調是胡文森譜寫的。造成這個錯誤,大抵是因為收錄這個曲譜的《中國廣東音樂高胡名曲薈萃.余其偉編注演示版》首先記載有誤,以至依從者相繼弄錯。

 

  《三疊愁》,原名《燕歸來》,是電影《蝴蝶夫人》(1948930日首映)的插曲之一,由吳一嘯寫詞,胡文森據詞譜曲,這是有確鑿證據的事實。香港電影資料館便收藏有這部電影的特刊,其中即印有《燕歸來》的曲詞和工尺譜,並且清楚印着「吳一嘯作詞 胡文森製譜」的字樣。2013年十一月至翌年二月,香港中央圖書館辦的《亦莊亦諧──記『曲帝』胡文森》的音樂文獻展覽之中,曾展出過這份特刊。其實,查閱舊日的《華僑日報》,亦可找到有力的證據。因為1948101日晚,大觀公司為宣傳這部《蝴蝶夫人》,曾拉隊到電台播唱。於是可見《華僑日報》當日刊載了將要在電台演唱的全部歌曲的曲詞,包括《燕歸來》,其上亦清楚交代《燕歸來》是「吳一嘯撰,胡文森譜」。

 

  《燕歸來》的詞曲甚有特色。吳一嘯撰寫的曲詞是這樣的:「一番腸斷燕歸來,知是別離一載。人在閨幃中,心在雲山外。燕巢空結呀只是郎不歸來。兩番腸斷燕歸來,知是別離兩載。倚遍了樓臺,憔悴了香腮。燕巢重結呀一樣郎不歸來。三番腸斷燕歸來,知是別離三載。桃花真命薄,與妾有同哀。燕巢三結呀只是郎不歸來。」

 

  這曲詞的模式很易讓我們聯想到諸如《九張機》、《四季歌》等「轉踏體」民間歌謠。可是,《燕歸來》還有一個很特別之處:詞雖有三段,詞句重出之處甚多。可以說,三段歌詞,各段的段頭段尾的詞句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有很個別的地方有異,但居中的兩個五字句,則在各段中都不同,並不見字句重出。

 

  胡文森據這首曲詞譜出來的曲調,也亦步亦趨,弄成各段的段頭段尾的曲調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有很個別的地方有異,但居中的兩個五字句,則任隨它譜成不同的旋律線,只是在節拍上略見相似而已。

 

  為方便敘述,下文且把各段都一樣的地方,稱為「定句」(意謂基本上固定不變之詞句或樂句),而在各段的相應位置其旋律都不見相同的地方,稱為「活句」(意謂詞句或樂句有很靈活的變化,非固定不變)。

 

  有了這「定句」和「活句」的概念,要指出《燕歸來》曲詞形式上的特點便容易得多,每一段都是「定句」+「活句」+「定句」。於是三段曲詞,唱「定句」時,樂音只是前段的重出,聽者易生熟悉感,唱「活句」時,段段不同,新鮮感不斷。

 

定句活句組合法堪借鏡

  音樂旋律的建構最忌不見重出的音群或樂句,因為會極難上口也極難使聽眾留印象。《燕歸來》每一段都是「定句」+「活句」+「定句」,那些「定句」聽到第三段的時候應該已頗有印象了。也正是由於「定句」貫串在三段之中,人們便另以《三疊愁》來命名,點出這種強烈的特色。

 

  都說因為粵語有九聲,粵語歌曲不管先曲後詞還是先詞後曲都困難重重。然而從《三疊愁》的定句與活句的組合方法,不難得到一點啟示。相信,借鏡相類的方法來安排新的定句與活句的組合方式,嶄新的、較美聽的粵調歌謠不難由此產生。

 

  回看一下粵曲的梆黃形式,除了有定句(如固定的板面、過門)、活句,有時還靈活到只是有「定拍」(唱詞落的拍位固定)及「定煞」(意謂唱詞的上句落某音或某音,或下句必須落某音等等)。創作粵調歌謠時,這些亦可以借鏡。

 

  回說《三疊愁》,曲調是以傳統之中極宜於表現愁苦的乙反音階構成的,這說明在四十年代後期的香港粵語電影中,所配的歌曲完全不須迴避粵曲風味,甚至在音律上與西樂的十二平均律頗難融合的乙反音階,也照唱不誤。

 

  粗略地研究一下《三疊愁》的曲調。段頭的定句,屬「上句」,句末落音是「尺」音,段尾的定句,屬「下句」,句末落音是最正常的「合」音。倒是居中的活句,每一段的句末落音都不一樣(可參見本文所附的曲譜中的藍色字部份),首次是「乙」音,第二次是「尺」音,第三次是「六」,委實是靈活得很。

 

歌中「詞眼」有兩處

  說是「上句」、「下句」,《三疊愁》的「上句」卻比「下句」長。大抵是因為中間的活句是應劃歸為「下句」的一部份的。旋律中的「頂真」、「連珠」之法不多說了,但整首歌曲中,拖唱達兩拍的是數字詞「一」、「兩」和「三」,拖唱達三拍的則是「歸」字,深信這兩個拖唱拍數較多之處,乃是譜曲者刻意想強調的「詞眼」。

 

  過去,筆者接觸過一個由鄭幗寶演唱的曲譜版本,其中活句部份是全由原先的八拍(包括過門)縮短成四拍,還要向之前的尾叮偷來半拍的「襯字」位(參見本文所附曲譜的紅字部份)。如此改動後唱來頗欠舒展,這裏只是提一下聊供參考。

 

  末了,說說據《三疊愁》填詞的情況。照理,填到其中的活句部份時,應可不按原作的曲調填,大可隨意寫兩個五字句,再按字句譜上新的音調。不過通常詞人或唱家未必有信心譜得出稱意的音調,又或者是尊重原作,所以情願把本是活句之處作「死句」填。

 

按:本文原刊於2015年十二月號(第一六四期)《戲曲之旅》

 

 

 

 

 

 

 

 

 

 

 

 

阅读(179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