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245888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5-10-20 15:53:27


 

 

  剛過去的十月十四號,去了香港大學聽一個講座,題為「香港的粵語流行曲──三個時期、三種不同風格」,主講者是劉靖之,嘉賓講者是吳俊雄。雖然講座的地點較偏僻,時間也屬尷尬時段,卻單是預約留位便一早已滿座。大抵,當下的粵語流行曲雖見暮氣,可是一旦有粵語流行曲的講座,大家又會頗關注,踴躍去聽。

 

  這講座,劉靖之和吳俊雄兩位講者的視點很不同,內容上可謂互為補充。

 

  劉靖之一開始時便先交代,他其實是研究西方音樂及中國的現代音樂的,但自九十年代起,一直跟黃霑有爭議,繼而開始研究起粵語流行曲的歷史來。恰巧吳俊雄近十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黃霑身故後的遺稿遺物,用他的說法有時簡直可以「黃霑上身」!故此,吳俊雄的好些補充,彷彿可當成是「黃霑」在補充。

 

  講座所講到的三個時期,據劉靖之的分法,1920年至1945年是粵語流行曲在香港發展的第一個時期,1945-70年是過渡期,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粵語流行曲在香港發展的第二個時期。而九十年代至今是第三個時期。

 

  這樣的分法並無不可,問題是在講的過程中,察覺劉靖之對七十年代以前的粵語流行曲史料掌握得不多,這樣難免會對這時期的歷史誤判。

 

  比如在講座上他播了麗莎在七十年代重唱的《漁歌晚唱》,這是周聰據呂文成的同名粵樂名作填詞的粵語流行曲。但以此代表「第一個時期」及「過渡期」的粵語歌風格,卻顯得偏頗。即使要播《漁歌晚唱》,也應該是播1952年初面世,由白英唱的版本,編曲的意境美麗得多。只是,白英這個版本在新世紀的坊間已無流傳。

 

  又如在講座上劉靖之亦播了大家公認是粵語流行曲振興的里程碑的電視歌《啼笑因緣》,猜想劉氏並不曾為意比《啼笑因緣》早約一年多的時候,無綫已有一首用粵語唱的電視劇主題曲《煙雨濛濛》,講轉調技巧,《煙》比《啼》西化;講詞風,《煙》較白話,《啼》卻主要是文言。

 

  要是問為何成為里程碑的何以是《啼笑因緣》而不是《煙雨濛濛》?為甚麼其時文言歌詞往往比白話歌詞更受歡迎?這樣思索起來,我們將會對1974年以前的粵語歌有很不同的認知。

 

  在講座上,筆者曾發言,期待多些人去發掘和研究1974年以前的粵語流行曲史料,因為目前我們實在掌握得不多,因而對先輩往往有許多不公道的評議。

 

  筆者個人能力有限,但經過多年的耕耘,算是為早年的粵語歌歷史弄出個較清晰的輪廓。比如以前連某歌某歌是產生於哪個年代都說不清,現在很多歌曲都能確定年代,不少還可準確地指出面世的年月日。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是亟需更多人來共同努力!

 

  說起來,近日筆者在當下的治史基礎上,寫了一篇「粵語歌詞簡史(1974年以前)」放到網上,試圖從歌詞的角度展現早年粵語歌發展的進程。當這樣寫起來,便見到舊日的歌詞,文雅的不少,且多屬文言風格,內容也絕非一無是處,而這也很能顯現出舊日粵語歌的奇異現象:傳俗不傳雅──提起當年的歌,我們總是很快就想起那些俚俗歌曲如《飛哥跌落坑渠》、《許肚痛》、《賭仔自嘆》,而文雅的往往說不出一首來。也因為這樣,我們更應努力去復原劉靖之所指的「第一個時期」及「過渡期」的粵語歌歷史的面貌。

 


按: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說詞話」專欄,見報標題是「粵語歌歷史探索」。

 

 

 

 

 

 

 

 

 

 

阅读(146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