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5-07-23 09:53:54
看由姜夔的旁譜翻譯成的歌譜,有點點新的領悟:雖然那些歌譜未必譯得準確,但其中的旋律作法如「連珠」、「頂真」,應不受干擾,即譯前和譯後形態不變!也就是說:原譜是「連珠」的譯後仍會是「連珠」……
姜夔的詞樂,頗喜用「連珠」之法。比如其名作《揚州慢》,按譯譜,上下片末處都是唱re do re do。正是「連珠」。
南宋末詞家張炎著有《詞源》,內有八首「謳曲旨要」,其中第三首謂:「慢近曲子頓不疊,歌颯連珠疊頓聲……」所謂「連珠疊頓」,就是指小音群在短距離內再次重現。可見千多年前,我國音樂家已喜用「連珠」之法。(當然,「謳曲旨要」如何理解,向無定於一尊之說,這裏只是選取筆者較傾向的一種解法)
猶記當年跟黃霑作傳真機訪談,談到前人先詞後曲之作,他最稱賞的是《紅燭淚》那句「相思扣,宜結不宜解」,認為所譜的旋律非常美妙!此句旋律是
mi so mi so la do, la do re mi so la mi(la是低音,下同)
當年對「連珠」之道未有所悟,只懂認同黃霑之言,卻說不出其妙。現在懂多了!君且看,小音群mi so在那個樂句內出現了三次,小音群la do也頂真地出現了兩次。還有的是mi so和 la do都是小三度……正是這些「連珠」,使樂句「妙曼」不已。
舊時那些因詞而生的粵曲小曲,受粵語九聲影響,音樂結構總是鬆散的,彌補辦法之一就是多用「連珠」以至「頂真」(實在也屬「連珠」一類)之法。甚至在粵樂中,「連珠」之法亦用得很頻繁,比如,常見的「甲乙甲乙甲丙」以至「甲乙甲乙甲乙甲丙」等音型,不就是「連珠」嗎?
「連珠」如此美妙,所以筆者譜古詩歌為粵語歌時,自是頻頻學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