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4-10-02 17:37:03
《楊翠喜》是粵樂中的著名古曲,而楊翠喜則是清末民初的名妓,以善歌著名。為何一闋粵樂名曲會以這個名妓的芳名作標題,真是謎一般。本文只就曲談曲,不擬對此深究。
1973年,《楊翠喜》一曲由蘇翁填上流行歌詞,初時歌名喚作《囑咐話兒莫厭煩》(按:不久就易名《分飛燕》),不但立刻大熱起來,還盛行了好幾年。這是七十年代初港產粵語流行曲之中,第一首能大紅起來的歌曲,論面世時間,比《啼笑因緣》和《鬼馬雙星》都要早。《分飛燕》後來還發展出一個「惡搞」版本:《新區自嘆》(張武孝唱),這或可說明《分飛燕》確是十分流行,才會有人「惡搞」。
如此膾炙人口的粵樂名曲,旋律本身到底有何妙處有何魅力,本文試探究探究。
筆者把《楊翠喜》的曲調斷分成九行,參見「《楊翠喜》旋律分析圖」。於此可見這樂曲的篇幅不算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尤其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所講究的「轉折」之道,這《楊翠喜》亦深得箇中三昧。
這兒還得引引音樂學者劉承華在《中國音樂的神韻》一書中說到的:「『轉』的運用使樂曲在進行中不斷開闢出新的境界,推進樂意不斷地如游龍般地延伸、發展」;「『折』是指在樂曲的進行中不時地『折』回以前的某處重覆(或變化重覆)一遍,造成回環往復、纏綿不捨的抒情效果。」
那麼《楊翠喜》是怎樣實踐「轉」與「折」之道的呢?且待筆者細細道來。
分析圖中的第一行,是作品的樂思的初次呈現,它長七拍,音域在一個八度之內,旋律以級進和小跳為主,卻也有若干四度的跳進。此外也出現了「乙」和「反」兩個音,可是性質都屬經過音。時值方面,從四分音符到三十二分音符都有,流動感頗強。綜合這些因素,可感到這行樂句是平和而柔媚的,說它有江南或嶺南的優美小曲風味,都應是恰當的。不過,較特別的是這行樂句最後落在「尺」音上,亦相當於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第二音:「商」音,似乎這樂曲是商調式的,何況樂曲最後仍是落在「商」音上。
旋律意趣未幾便陡然大變
然而第二行便陡然大變,亦可謂是急速轉變。旋律迅速跑上全曲的最高音區,而且還有強烈的離調傾向:以壓上的手法轉到一個較抑鬱的調門去(留意在新調上還是以「商」音結尾)。這些音樂因素的象徵意義,是欲放聲高嚷卻更覺鬱結難吐。這第二行,有好些「連珠」與「回文」,又有當句重覆及音群乙的變化重現,這是「轉」之中又含有「折」,而當句重覆有若「重新申述」,有強調或加強語氣的作用。值得一提,這第二行雖以「壓上」手法離調,卻又讓「上」音出現,而且在重拍位置,這樣的「壓上仍見上」,是頗富興味與色彩的,在不少的民間歌樂中都會見到,比如江蘇民歌《無錫景》也是這樣。
第三行仍折回到音群乙,但又有新的變化。到第四行仍有小小新樂意轉出,卻又不時折回到之前的某些音群,包括剛剛冒現的丁音群。事實上,那丁音群:「尺工反六工」前四音的時值都很短,折回時卻插入了「六五」二音,而且時值都有不少是變長了的,先逼仄後寬暢,加上整行樂句的音域也拉大了,有十一度,這樣是更見抒情與咏嘆的效果。但另一方面,這第三、四行,是又回復到江南小曲的那類柔媚風味。
第五行倒是大規模地折回第二行的那個在高音區離調的樂句,以感覺而言,是又一番情感波動。不過這番折回卻在尾部帶出小小新變化,並首次以「徵」音為煞尾的音,很有新鮮感。
第六行前端的「六」音,可視為頂接第五行的最末那個「六」音。這一行是全曲首次出現向下行的六度大跳,雖然這大跳處在弱拍處,情緒還是顯得激動了,加上又施以當句重覆,自是要向聽者強調這略激動的意緒!第七行的音調在高音區盤旋,音樂素材卻全是舊相識。我們也可視這第七行為第六行樂意的延伸。較特別的是這一行開始是「五六工六尺」,結束處亦是「五六工六尺」,形式上是所謂的「魚自咬尾」,只是後一個「尺」音的時值卻延長得多,彷彿是雖尚有不盡的情意要傾訴,卻是凝住了思緒……再說這「尺」也更確定了樂曲是以「商」音為音主。
幾個「尺」音使神態活現
第八行頂接回這個兩拍長的「尺」音,卻細碎成三個同音反覆的「尺」音。之前是思緒凝住,這兒卻是欲急迫吐話,箇中人物神態,呼之欲出。在《分飛燕》之中,此處填的歌詞是「千里送君忍淚難,哎吔難難難,難捨分飛……」則是與曲情的配合妙到毫巔。這是第八行新境別開之處,其後又有若干折回,始終是轉而又折,新鮮感與熟悉感交錯而生。
最後的第九行,跟第一行對照而言,是重現了第一行的尾部卻把頭部改換了,這實是完美的首尾相顧。這一行如果用樂器演奏,一般會把「仜」音奏出,是全首樂曲的最低音,使曲意帶幾分低徊,餘情無限。不過,一般歌唱版本就不會唱到「仜」音這麼低。
粗略看過筆者的縷析,可以看到此曲的旋律確是在不斷折回,不過要是問,何以某句要折回此處而不折回彼處,那也實在是沒法回答的,大抵都是音樂創作者的直覺,只知其然而不須說其所以然。感覺上,像《楊翠喜》這種古曲,旋律結構表面看是不緊密的,但由於處處俱作巧妙的轉折,樂句與樂句之間每覺有一種凝聚力,很是奇特。
按:本文原刊於2014年九月號(第一四九期)《戲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