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677583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4-03-25 15:32:22

 

 

  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話詞說」專欄,見報標題是「顧嘉煇老三與老大之誤」。

 

 

  四十年前的1974311日,無綫《啼笑因緣》首播,然後,劇集的同名主題曲竄紅。再往後,它更獲視為現代粵語流行曲出現的起點。

 

  幾年前,買過一套三張CD的「粵曲小調」集,安徽那邊出版的。但見《啼笑因緣》、《紫釵恨》等都變成「粵曲小調」,與集內的《香夭》、《鳳閣恩仇未了情》等成為一類。可見在外省人耳中,沒察覺出《啼笑因緣》的現代氣息,只感到都是「粵曲小調」而已。

 

  《啼笑因緣》又常為人誤當是無綫的第一首劇集主題曲或第一首粵語劇集主題曲。實在兩者都不是。無綫第一首電視劇主題曲是《星河》,來自同名劇集,由詹小屏以國語演唱,誕生於197282日。無綫第二首電視劇主題曲,才是首次用粵語唱的,叫《煙雨濛濛》,與劇集同名,誕生於1973319日。《啼笑因緣》其實是無綫第三首電視劇主題曲。

 

  這三首電視歌,都是顧嘉煇作曲的,由於人們總是老三當老大,因而絕少想過,為甚麼先前兩首不紅,要到第三首才竄紅起來。

 

  都說顧嘉煇是現代粵語流行曲的功臣,但有時太現代或走得太前只會帶來失敗。72年的《星河》是唱國語的,可以不論。73年的《煙雨濛濛》則肯定是走得太前,曲調西化又轉調,不是當時電視觀眾的那杯茶,顧嘉煇也有不遇的時候!同在73年,據傳統廣東音樂《楊翠喜》填上既文言又很老套的詞的港產粵語歌《分飛燕》冒起,席捲樂壇。填詞的蘇翁曾認為這《分飛燕》是各階層普遍接受粵語流行曲的開始,但很少人認同此說。

 

  到了74年的《啼笑因緣》,顧嘉煇於中式小調之中悄悄加入一點西化元素,才撞中了電視觀眾的耳軌。

 

  以歌詞看,《啼笑因緣》主題曲跟《分飛燕》同類:「藕絲已斷,玉鏡有裂痕,恩愛頓成怨恨……」。再想想《啼笑因緣》這樣的電視劇,哪些階層的觀眾會熱烈捧場?喜歡上這劇集的主題曲的,大抵主要也是這個階層的觀眾──一點都不年輕,而且可能以婦女為主。她們受教育或者不多,但長年慣聽粵曲粵語小曲,聽以文言寫的歌詞從來不是問題!也正是她們受(殖民)教育不多,音樂上不崇洋,更愛傳統的小曲小調。故此,《煙雨濛濛》不對胃口,《啼笑因緣》才對胃口。

 

  再後來的文化人論述,卻往往無視這「振興」的群眾基礎,一味奢言配合自己「進步」身份的話語,如張月愛(即趙來發)在1980年寫道:「為本地音樂拓展了一個新領域,使它成為一個嶄新的典範。」細看《啼笑因緣》之後的兩年間的電視歌發展,「新領域」云云,「嶄新的典範」云云,都是太浮誇了。試往網上找顧嘉煇稍後寫的《楊乃武與小白菜》(74年尾)和《巫山盟》(756月)等主題曲聽聽,竟是比《啼笑因緣》傳統得多而比《分飛燕》遜色得多,這相信是其時華資唱片公司的主事人施予的掣肘。

 

  7510月無綫《民間傳奇》劇集之《紫釵記》,仍由粵曲界中人來寫,他們無視已垂的「嶄新典範」,寫出不屬音樂「新領域」的主題曲《紫釵恨》,可是歌曲卻甚受歡迎。歷史從來複雜,倒是我們傾向簡單,複雜一點的論述都不願看。

 

  各階層普遍接受粵語流行曲的開始,到底是《分飛燕》還是《啼笑因緣》?四十年了,當仔細反思。至少,筆者認為答案是《分飛燕》!

 

 

 

 

 

 

 

 

阅读(155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