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3-12-30 09:55:48
這兩冊由林克勝著的《詞譜律析》,固是學術著作。但其中的論點,似乎已經無視中國不少方言區仍較完整地保存閉口音、入聲字的實況,事事以普通話這當代官方語音「馬首是瞻」。舊日學者認為寫舊詩詞最好沿用前人的詩韻詞韻,那是考慮到不少方言仍保存古音的情況。而在這書中的主張,這些看來都不予考慮了。
看看書中的一些論述片段:
隨着時代語音變遷,語音必然變化,特別是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中的入聲已經消失,仍用入聲寫詩填詞,只能是『生吞活剝』,已不切實際了。詩詞用韻的改革勢在必行。我們讀古詩詞,當然要查對古韻書以辨韻,而當自己要填寫新的詩詞時,總不該永遠脫離當代語音,一味地捧着古代韻書來詰屈聱牙地吟誦吧……有一點可以肯定,讓今人和後代人,永恆地抱住現已消亡之入聲,仍按古韻書一一查對入聲字來填,其結果,只能是使之成為『孤高寡合』之冷調。平韻既可改用仄韻,入聲韻又何嘗不可改用上聲韻、去聲韻,以至平聲韻?前人有把入聲韻之《滿江紅》改作平韻《滿江紅》者,已經為我們作出示範。(上冊,頁72~73)
此調(《滿江紅》)既往傳統之作,皆習用入聲韻。入聲屬『變徵之音』,料想宋詞演唱際,配以笛簫琵琶曲,其聲必然更烈。但是十分現實的是,當今經國務院頒布的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普通話標準音中入聲已經消失。我們當如何繼承?只有二途:要麼固守《詞韻》古聲,仍按其韻部規定去填寫,盡管已經很不上口,也在所不顧,那就只能為少數文人孤芳自賞。要麼就另闢蹊徑,以當代聲韻中之仄聲韻代之。我以為,本着歌為時而作思想,當取後者為尚。(下冊,頁569)
當代填詞遇到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入聲韻問題。自元代中葉以來,『入歸三聲』已成趨勢,現代普通話中已無入聲,北方人發入聲尤難。要填寫入聲韻詞,只能查對韻書,即便押韻再準,讀起來仍不上口。在給學生講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時,學生總會發出疑問,八個韻腳「物、壁、雪、傑、發、滅、髮、月」(可憐簡體字逼迫大詞人重韻,发完又发)是怎麼回事?古入聲韻與現代普通話相去甚遠。姜夔此作(平韻《滿江紅》),為我們做了先導,打開了思路,既可用平聲,也可用上聲、去聲……(下冊,頁573)
繼承古典詩詞,真如那作者說的只有「二途」?假如普通話是以南方人的「粵音」為基礎的時候又如何?
北方人準備這樣做,所說的粵語入聲齊全的廣東人又應該怎樣做?連《浪淘沙》、《浣溪沙》都改成入聲韻格式以示對着幹?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