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3-09-20 08:32:10
廿多年後的今天,始有緣細細打量電影《胭脂扣》的片尾曲,大抵是當年唱片歌詞太多話題可寫,對《胭脂扣》片尾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劉靖之的大作《香港音樂史論》中強調:「缺乏轉調,這是香港粵語流行曲在音樂藝術上不夠專業之處。」此語大抵是對顧嘉煇的曲筆讚許,顧氏寫的粵語歌,常有轉調。但其實黎小田寫的粵語歌也不乏轉調嘛。流行音樂是大眾文化,即使我們覺得較「進步」的歐西流行曲,有轉調的作品的數量也不會太多吧!
《胭脂扣》片尾曲就正是有轉調的中式小調啊!
近年所見後生一輩寫中式小調,只敢用五聲音階,fa與ti幾乎完全不敢用,也許覺得用了便難成「中國風」,這種創作思路差矣!也是對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的誤解與不了解!
看看《胭脂扣》片尾曲,主歌唱至第二遍末處,才見到五聲音階之外的ti音,預示音樂格局有新的變化。副歌一開始,便是升fa音,而且這fa音在頭四小節內一直都是升的,這其實意味離了調,升fa音相當於新調的mi。副歌最後兩小節再出現ti音,在這兒出現,亦意味又開始離調,這一次是ti音相當於新調的mi。如此一再離調,也許是對現實悖逆己意的投射。寫歌詞碰上這樣的離調,很應該轉韻來配合,但當年時興一韻到底,倒是並沒有轉韻。實際上,「那管見盡遺憾世事」、「愛火未滅人面變異」,那音調聽來都是mi so mi re do re mi re,但音高相差純五度。以「零二四三」察看,這兩句歌詞恰恰都可填以「四三四二零二四二」。不過,「未滅」乃是「二二」,奇在沒有人覺得「未」字「唔啱音」。
旋律創作而採用離調的手法,除了情感色彩對比強烈,也有尺幅千里之效──音域好像闊了。像這《胭脂扣》片尾曲,二胡以合尺線拉奏,完全不用換把也成,因為音域聽似闊實非闊。想到顧嘉煇寫給汪明荃的歌曲,諸如《京華春夢》,便以一再離調的手法,讓人聽覺上覺得音域頗闊。
近月學會「過板掏」這個中國民間音樂術語,不料《胭脂扣》片尾曲恰恰又竟然有採用「過板掏」的手法,這是歌末,歌者唱罷「期望不再辜負我痴心的關注」,和唱的又立刻搶前地再唱這一句,這正正就是「過板掏」的手法的活用。用在這兒,是強調心意之迫切吧!
感覺上,很多樂迷看不起中式小調,但不等於中式小調易寫以及沒有創意可言,更何況,年輕一代音樂人甚至連中式小調可以怎樣寫都有點迷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