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3-09-08 09:12:25
1938年夏天,上海國樂名家衛仲樂曾經訪港,作過若干演出。從《華僑日報》中,可以一窺當時的演出情況。本文試追記之。
據《華僑日報》1938年7月15日的報導,當晚衛仲樂到電台演奏了三首樂曲:以琵琶獨奏《鬱輪袍》(即《霸王卸甲》),以二胡獨奏《病中吟》,以古琴獨奏《普庵咒》。
接着衛氏的演奏之後,香港的音樂好手也作「回禮」,播奏三闋粵東名譜,分別是《連環扣》、《雙聲恨》、《餓馬搖鈴》,演奏者計有馬次文、鍾僑生、劉希文、陳徽韓、黎紫君。觀乎三首粵樂,全是乙反調之樂曲。相信那時廣東人底氣十足,不會覺得奏這些廣東音樂作品會有「失禮」之處。
1938年7月31日,《華僑日報》的一段新聞,標題是「婦女兵災會敦請衛仲樂 演奏古樂籌賑 假座香港大學舉行並得華人領袖贊助」。內文開始處謂「上海大同樂會樂務主任衛仲樂,在本月初旬到港,渠等此行目的,除舉辦籌賑演奏會,藉以宣揚我國固有音樂外,並擬聯絡本港音樂界,于改良國樂方面有所研討。故抵港後,即晉謁各界名流。陳述一切……」有關這次籌款演出的曲目,可以參考刊於1938年8月5日廣告。
同在1938年8月5日,黎紫君在《華僑日報》主編的「無線電俱樂部」版,以一整版的篇幅介紹衛仲樂,詳細介紹衛氏的生平,該次演出的曲目內容,還刊出了將在音樂會演出的合奏曲《大中華(又名《求應曲》,原名《鐃歌》)》的工尺譜(據報導:「此曲由本港音樂家參加合奏,誠開南北音樂界團結合作之先河也」)。這可說是非常高規格的推介!
1938年8月7日,《華僑日報》刊出了新亞社的特寫稿件,標題是「衛仲樂演奏 古樂的第一宵 叫座力極強今宵更有精彩演出」。以下是特寫文章的摘錄:
「我國的音樂曾經一度改良以後,誰對於古樂差一點也很容易遺忘,簡直是陷於淪亡的境地了。
自然喜新棄舊的毛病,是很普遍的。大約每一個人都有鑑別好歹的本能,不能終歸是埋沒的。
前幾個年頭我國政府推崇孔夫子那個當兒,到他誕辰時候,派大員恭敬地去曲阜去,一切都用古禮古樂,不是這樣,不能表現尊師道的敬禮。
古樂經過一度表演,聲音雄亮,就引起各方極度注意。古樂漸漸抬頭,現在可以說是由抬頭而趨日漸鼎盛時期。
衛仲樂是上海大同樂會的主要人,也是提倡古樂最先的一員,他潛心閉戶的用功練習琵琶二胡已經達登峰造極地步,憑不斷的研究,無疑地他一定想重整古樂,以承先繼後的為己任。
他慷慨的答應婦女兵災會演奏古樂賑濟難民,是他的素來志願,並且此間是華洋雜處的地方,同時可以表揚我們國樂。
昨天晚上九時在大學堂揭幕了,中西男女聽眾擠不開交……由嘈鬧中頓然沉寂起來,真是連一頭蒼蠅也能聽着這位衛仲樂的演奏,他很從容的將指頭撥動幾根絃線,彈一曲《陽春白雪》……再來一段《飛花點翠》、《霸王卸甲》,越弄越精彩……其餘如《病中吟》、《光明行》二胡演奏,均有獨到工夫……
我們的粵曲來了。當晚丘鶴儔揚琴、馮維琪二胡、馬秉樞二絃、馬健男(女)秦琴、楊麗珍(女)秦琴,拍和的《獅子滾球》這段確能名副其實,抑揚頓挫,節節合拍,聽眾嘆為觀止。
粵曲演奏以後,衛仲樂又再表演他的特長古樂,再表演幾段。粵曲專家潘賢達拍和《大中華》,潘氏本來是一位文藝家純粹是業餘音樂家,他平時不肯輕易客串的。這一次來是抱着兩個大的原因,一、和衛仲樂觀摩音樂想把南北音樂溝通過來。二、為着遇難同胞請命。所以拍奏的時候特別起勁。搖頭擺腦的姿勢,迎合着拍節。那末,連他的兩腳也未閒,一點點的拍着板呢,聽眾叫好和着掌聲,混成一片。……」
這個報導中,連丘鶴儔、潘賢達等粵曲粵樂界猛人都現出身影,可知真是盛況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