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3-07-01 09:45:24
不同年代,對「歌王」的概念有很不同的理解。現在提起歌王,港人或會想起張學友、陳奕迅等等。
下面那個《兩個歌王》廣告,來自1952年9月10日《工商日報》,內裏的歌王,指的是新馬仔、何非凡。歌王居然是指伶人?但這有甚麼好奇怪!當時粵曲就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唱歌就是唱粵曲,歌王就是唱粵曲的王者。
廣告上,
「馬調」是新馬仔的腔調;
「凡腔」是何非凡的唱腔;
「仙音」是白雪仙的腔音;
「琴韻」是梁素琴的歌韻。
廣告底部有一行五線譜,顯示受洋化影響的一面,但頭頂卻有「伍六仜伬滿場飛」的大字,說明其時工尺譜「勢力」仍然蠻強大。但廣告設計者以至主事者明顯不熟悉工尺譜,因為工尺譜只用「五」不會用「伍」的。
記起于粦前輩說,五十年代後期他組織的中樂演出,往往一隊兩制,有樂師須看工尺譜,也有樂師須看簡譜。
其實,香港粵語片的特刊中所刊的歌曲歌譜,直至1969年,也還見有簡譜、工尺譜同時存在的呢!
香港失去的遠不止那些用眼看得到的古老建築,還有很多不止用眼看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