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2-09-21 08:53:28
周三去聽了香港古琴好手謝俊仁的講座,講題為「由古琴看『苦音』(乙反線)的今昔」,頗有得益。這講座不徒是「講」,還有即場的音樂演奏示範,讓聽眾更容易領略不同音律的風味。所謂「苦音」,是北方秦腔的叫法,跟南方廣東民間音樂的「乙反線」、潮州音樂的「重三重六」都是同一類的音律系統,它亦可說是一種帶半音的五聲音階。
講座中既有古琴奏據澄鑒堂琴譜打譜的《洞庭秋思》,這曲調用的就是「苦音」的音律系統,不過謝俊仁說,很多琴人對譜中的「苦音」有點莫名其妙,往往把這些「苦音」改掉了,變成一般的音律。
此外亦有琵琶示範,何耿明先後以現代十二平均律琵琶和清末古董琵琶彈奏《塞上曲》開始的幾個樂句,用十二平均律琵琶彈的是《塞上曲》的現代版本,調式主音是羽音,以古董琵琶彈的是華秋蘋琵琶古譜的原譜,調式主音是徵音,樂律屬「苦音」系統,曲調也較簡樸,風味真的很不同。其實,這《塞上曲》的第一段,後來演變成粵樂以至粵語歌《悲秋風》,但反而難以在現代十二平均律的版本上聽得出,因為調式主音不同了,也加了很多「花」。
從古琴曲也有用「苦音」,謝俊仁謂證明古代琴人並不拘泥正統音樂,肯從民間音樂中吸取養份。一般人認為,古琴高雅,民間音樂低俗,謝氏認為不能如此兩極化,其實兩者互相影響,互為裨益。
在講座的最後時間中,謝氏感嘆,而今玩中樂的青年人,很多都不識「苦音」為何物。我的心卻道,現在一般只聽流行曲的人,同樣都不知「苦音」為何物。
講座後與鄭偉滔前輩同行,他指出謝的講座其實有很多重要東西未有說及,又說以前其實是不用「七律」這個名詞的,而民間音律當是以「隔八相生律」生成的,這一點很多律學家都不大了了。我聽罷只覺樂律學博大深廣,望洋興嘆。不過,無論理論如何繁雜,最終還是要能「實踐」出來才成,民間樂人沒有多少理論,但他們在「苦音」的實踐上卻有很豐富的貢獻。筆者總是佩服民間樂人的智慧,「正線」與「乙反線」之間的轉換,使用的是極似借字法中的「雙賃」法,空弦音並沒有變,奏來很方便,但音律和調性卻是迥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