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2-09-06 08:33:09
現今的香港人,還有幾個知道,北角曾有一條小街喚作「燕子道」?筆者也是近一年半載才知道有這樣一條小街。其實,同一區域中被消失了的還不僅「燕子道」,還有「鷹道」以及「名園東街」。據非常熟悉香港街道史也常常作業餘考究這方面的表弟指出,燕子道現在已給北角新都城大廈完全覆蓋,所以絕對沒法找到遺跡的。說來,在六十年代及以前的日子,新都城大廈附近有三條以雀鳥名字命名的小街,從北向南分別是燕子道、鷹道和孔雀道。現在只有孔雀道仍存在,燕子道沒有了,鷹道也沒有了,而鷹道的位置,是橫向貫穿現在新都城大廈後面的那三幢大廈:百福、鴻福、幸福。
童年的記憶很模糊,但近期發現,筆者在小一時上課的地方,恰恰就在燕子道上!奈何那時拍照是昂貴玩意,加上家貧,於是從無拍過一張小一上學圖或小一就讀學校雄姿圖之類的紀念照片,否則的話,應該還可以重見一下燕子道的模樣。
筆者小一就讀的學校名聖維德英文書院(ST. Victor’s College),其在北角的校舍共有三個,一在北角馬寶道77-87號,一在北角英皇道414號,還有一個在北角燕子道6-10號。記憶中,我上課的地點就在燕子道6-10號的那處,頭幾個月下課後要乘校車回跑馬地,後幾個月家居遷至七姊妹道健康村附近的遠東大廈(七姊妹道187至193號),上下課都要徒步走十多廿來分鐘始能到校或返家,途中總要穿過東發大廈,那時門禁全無,說穿過就穿過。1967年四月一日周末(當然,這準確日子是近日在舊報紙上查悉的),下午三時多,天色烏黑如夜,然後下起罕有的冰雹來,那次記憶特別深刻──因天色暗黑,不時向窗外的燕子道張望。後來人們常說落雹不好兆頭,結果便見六七暴動。
查舊報紙可知,新都城大廈的A、B兩座是1967年的三月十日開始入伙的(第二期的入伙日期是1972年十月份哩),可是聖維德英文書院在1967年七月中刊出的招生廣告,三個報名處仍見到有使用「北角燕子道6-10號」這個地址,表弟和我估計,那時新都城大廈的C、D兩座應該仍未興建,燕子道尚有一段存在絕不奇怪。
從1966年12月25日《星島晚報》一個新都城大廈的全版廣告可知,其時幸福、鴻福、百福三座大廈都已存在,也就是「鷹道」比「燕子道」要早消失得多。
每一條街道,都有它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記憶,若它被消失甚至被集體失憶了,肯定不是好事!
我們反對國民教育,但應不應也同時倡設一些類似「港史」的教育,讓下一代知道,因為城市變遷、現代化、西化以至意識形態的操控,香港有多少舊物與舊街道消失了,有多少地道香港文化一直被歧視被忽略被歪曲了。
黃志華2013-11-09 19:12:02
SillyBun:黃先生,
你好. 無意看到你的blog講起燕子道. 本人小時候住在燕子道2号. 現在住在美國. 剛好我有一張相片有你所講的St. Victor's College.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2444503659462&set=a.1863698477768.2113299.1400183258&type=3&theater
真有趣!
Billy Sun
孫先生:謝謝你!我已在Facebook發出交友邀請,可以交個朋友嗎?又,那照片可以容我分享嗎?
見到你的留言及所示的照片,真是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