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255713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2-05-22 09:05:43

 
  本文昨天發表於《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話詞說」專欄,見報標題是「被胡美儀勾起的感慨」。又,紅字部份為見報稿所無。
 
  日前去聽了胡美儀的個唱。雖然不再強調甚麼「粵調天后」,但「粵調」還是唱得不少!為甚麼說是「粵調」?而不是「中國小調」?兩者可謂幾乎沒有分別,只是「粵調」更強調用粵語唱的,是粵語人寫的不怕帶粵曲風格的歌曲。而「中國小調」更強調「中國」,它包括大江南北的各種短小民歌風。因此,不要問許冠傑的《鐵塔凌雲》、《雙星情歌》是「粵調」還是「中國小調」?它們兩者皆是。因此,下文索性就只稱「粵調」,雖然自八十年代起,流行樂人會認為「粵調」不能再寫,即不可再帶有粵曲味,而只能寫「中國小調」,但筆者認為這類作品仍屬「粵調」,最多稱為「摩登粵調」,以示不欲帶粵曲味之別。
 
  這次聽胡美儀個唱,不免想到早前有傳何韻詩到內地巡迴演出《賈寶玉》,有不少國語人歌迷要求:主題曲《癡情司》務要唱粵語!
 
  這些國語人歌迷也真懂箇中三昧,像《癡情司》這種「摩登粵調」,唯有用粵語唱才能唱出其中韻味。想起胡美儀在演唱會中,用國語唱曹雪芹的《紅豆詞》跟用粵語唱《雙星情歌》,完全是兩種發聲方法,前者激揚高吭,後者柔情低語!其實,以《雙星情歌》的詞句為例:「淚殘夢了燭影深,月明獨照冷鴛枕。」「殘」、「明」是極低沉的陽平聲,「燭」、「月」、「獨」是音節極促的入聲,「深」、「枕」是極陰暗的合口音(這一段歌詞各句都以合口音押韻的,而「飲泣」一詞亦全是合口音,似乎許冠傑在這一段是蓄意以眾多的合口音字營造陰沉的心緒),三者俱粵語特有國語所無,故此粵語更宜喁喁細訴。
 
  「粵調」是頗能迷醉北方人的,是我們在音樂上北上攻堅的利器,但現實上卻諷刺得很,現在香港人不管是音樂人還是歌迷,最不齒的正是「粵調」!也因此,現在港人最不會寫的也是「粵調」,看看「摩登粵調」《癡情司》跟胡美儀口中所言的「粵調中的XO」:《紅燭淚》,會發覺前者的旋律委實不夠婉轉曲折,有形無神!
 
  「身如柳絮隨風擺,歷劫滄桑無了賴……」那夜聽胡美儀唱着《紅燭淚》,筆者自然知道它如此曲折婉轉的秘密在哪兒!因為那旋律,是因詞而生的。它本來是特為一首粵曲撰寫的,譜曲者當然不須避忌帶粵曲風,這反而造就了它獨特的韻味,讓它有條件跨界成為流行曲。事實上,傳統「粵調」往往都因為據詞譜曲而造就它的婉轉風味,《恨悠悠》(原作為《蝴蝶之歌》)、《一水隔天涯》以至許冠傑的《鐵塔凌雲》、《浪子心聲》,無不如此。
 
  假如港人終於認識到要重拾「粵調」這件「利器」之重要,相信還要過另一個心理關卡:重拾先詞後曲這種早被遺棄的創作方式──這樣,「粵調」才有機會再煥發新生命,展現獨特的神韻。
 
  慶幸七百多萬的人口還能讓一位「粵調天后」得以「生存」。在筆者眼中,「粵調」縱然最能發揮粵語所長,卻早已比爵士音樂更弱勢,更是屬於非主流和另類的東西。
 
  胡美儀的演唱會,「粵調」唱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便止步,對此筆者是若有所失。固然,歌者沒有義務,演唱會製作商也沒有責任,讓聽眾獲得應有的歷史記憶,但也不過是多唱兩三首歌,比如唱唱《紅豆曲》:「鶯聲驚殘夢,晨起懶畫眉……」此歌面世不久香港便淪陷;唱唱廣東音樂《春風得意》的前身《凱旋歌》(1937年面世)──「粵調」裏罕見的戰歌;說說其中的掌故,已是很圓滿。

 

 

 

 

 

 
 
 
 
 
 
 
 
 
 
 
 
 
 
 
 
阅读(1196) | 评论(1)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华蓥之巅2012-05-27 03:35:31

其實,粵調(嶺南小調)本應是香港樂壇一件獨特的武器,上世紀4、50年代以降,衆多粵樂先驅者寄居香江,在創作粵調時,於融匯其他地方樂曲及西洋音樂技法方面多有創新,令到香港粵樂得到長足發展,反而廣東這邊因爲各種政治運動而導致粵樂人才凋零。

其實今天在廣府民間,喜好粵樂者依然是大有人在,關鍵是怎樣來將其進行重新包裝,吸引廣大粵樂樂迷來消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