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2-05-20 08:53:12
他承認有此念頭,也正在遞紙申請,但卜期卻很煩惱,因所開場數不多,故常不夠場數開得多的天王天后爭。
過去他總喜歡在情人節開騷,今次的十年紀念音樂會,也想在這一天開,可惜檔期已為陳慧嫻捷足先登。而今寄望明年八月可以開得成。倫永亮說,他其實很喜歡開騷,因他覺得自己唱現場很自然,但在錄音室錄歌就會緊張得很,看來倫永亮是個喜歡有「人氣」的音樂人。
其實,這兩三年來,都頗常見到「十年紀念」這個字眼,太極是十年,張學友是十年,草蜢也是十年,達明一派也快十年了。無他,是因為十年前的香港樂壇,正是無數新人換舊人的交接期,樂隊潮流也是在那段日子猛然崛起的!
「過去這十年,你怎樣看?」我覺得由倫永亮答這個問題最合適不過。「我覺得是『大變中的小變』。」倫永亮先來一句扼要的概述,然後具體指出他心目中的「大變」與「小變」。
「在音樂上,變化很大,以前,這個地方根本不接受R&B這種音樂,但時至今日,不但接受了,而且已經過氣了。今天,電台播的音樂也再難定型。不過,這並不是觀眾進步了,愛聽新音樂的始終是一部分年青人,成年人則多是不能接受新音樂新樂隊的。
在市場接受能力方面,變化就很有限。香港人鍾情的,始終是入耳的抒情慢歌。譬如學友的許多慢歌,依然是最殺食的。這許多年來的大hit歌也莫不如是,《祝福》、《容易受傷的女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就是好例子。美國的音樂市場卻是恰恰相反的,主流總是一些快歌或輕快的歌。」
解釋過這「大變中的小變」,倫永亮補充一句:「也許這跟東方人的審美傳統有關罷。」
「這種環境會否局限了你的創作?」
「局限是有的,卻又不覺得很侷促。固然有時會不敢落筆,要考慮考慮旋律能否讓大眾唱得來跟得來。但我自己卻也是信奉旋律的一族,深信要有扣人心弦的旋律歌才會成功。」說到這裡倫永亮喜孜孜的說:「記得去年派《心田》上台,電台中人的反應是此歌太倫永亮,言下之意是欠新意。但我卻很開心,因為終於樹立起自己的『國旗』,讓人一聽就知那是倫永亮的。David Foster也不知寫了多少年,人們才開始認得出他的『招牌』哩!」
談着談着,話題不覺扯到電台推動原創歌曲問題。他表示,本來近年把自己作品的版權收歸「己」有之後,作曲「柯打」明顯少了,但電台竭力推動原創後,「柯打」數量又回復以往水平。
據倫永亮所知,一些創作新銳如張兆鴻、高世章、馬怡靜、黃尚偉的「柯打」數量更是大幅提升。
「可能是他們的作品版權仍是賣斷給唱片公司的,故唱片公司也樂意找他們寫曲。」倫永亮猜道。
「但我總覺得香港的幕後音樂新血並不充足,唱片公司也不積極培養。你同意嗎?又怎樣看?」我說。
「這跟我們的音樂教育有關。香港人生活太忙,也太現實,學音樂是不獲鼓勵的。你看看,我找個會看譜的私人助理,都找了幾年,就可見一斑啦。
本地的唱片監製也是太忙太現實了,有人寄作品來毛遂自薦,他們見名字陌生,就聽也不聽便擱在一邊。他們寧找有保證的作曲家或改編外國歌,也不給機會新人。」倫永亮表示他自己絕不如此,會盡量聆聽毛遂自薦者的作品,認為有才華者一聽便知,若有不足的他則想辦法幫助他們,給他們改好作品的提示。
「其實提倡本地創作,很多時得個講字。」倫永亮有此結論。
「但現在已修正了,是『原創』,而不是本地創作。」
「那就更加剝奪本地音樂新血的機會了。其實是欠缺發掘和耐心培養罷了,香港也絕非全無有潛質的音樂人的。」倫永亮強調。
我想,漠視幕後音樂新血的培養,也是香港樂壇裡大變中的小變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