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或中秋節,既著名又具氣派的大酒家,會在報紙上以廣告方式刊載一篇美文,洋洋灑灑幾百字。這是我翻看五十年代初期的香港舊報紙才知曉的一種早已失落的傳統。
見到這樣的美文,心生的疑問不少,比如:刊載這些美文的目的是甚麼?讀者真會細看嗎?這些美文執筆者是誰?潤筆的稿酬如何?……
我以粗人之心度之,那個年頭「文人」的地位仍是很高的,而酒家往往是這些「文人」聚首以談文說藝的好地方。於是有氣派的酒家,為了顯示「尚文」,也為了營造「談笑有鴻儒,來往無白丁」的高雅形象,在重要的傳統中國節日呈獻華章,既可哄哄「文人」,也能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相比起來,現在的酒家,除了裝修上金堆玉砌,也沒有哪家會這樣獻呈文章了!想想連酒家這樣容許城市裡諸色人等集散之地也尚文若此,就知道當時中文何等受看重,縱然其時人們普遍比較貧窮。
「讀者真會細看嗎?」我想既然美文刊諸報上,百中總有一二會於無了賴時讀之;亦會有個別讀者欲當判官,看他寫得成績如何,因而讀上一兩段,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但會否細讀真的不重要,重要的還是營造尚文的形象吧!
下面幾幅酒家文章的掃瞄圖片,俱來自《工商日報》,英京酒家那篇刊於1954年9月27日,時維農曆九月初一。金陵酒家的兩篇,以毛筆書寫的一篇刊於1953年2月16日(農曆正月初三),另一篇刊於1954年2月6日(農曆正月初四)。
阅读(1559)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