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2-02-06 10:14:21
看看書中如何踢爆「中國樂勢力」:
「藝術的高低與雅俗都沒有了尺度,衡量文藝作品的唯一尺度是市場功利,即賣得出去還是賣不出去,能賣出多少。因而,當我們看到一些樂評稱許竇唯以及張楚、何勇、鄭鈞等人作品的『非商業性』時,我們不得不補充一句,這種貌似的『非商業性』的價值正在其商業效應」。
這種論點,跟早前《過渡》試刊號的一篇樂評文章不謀而合呢!總之,流行音樂文化表面上多姿多采,且尚有許多努力向上者,實則,都被「市場」這個「黑洞」吞噬消化成為大眾易接受的「物質」,黃秋生的另類、獨立作品跟劉黎天王的唱片本質上並無不同。
流行音樂文化是如此,那麼嚴肅音樂又如何?
一樣的前景暗淡!
書中有這樣的評語:
「流行音樂的市場運作程序已經被引進所謂的『嚴肅』藝術領地,在對於『打響』、『轟動』、『震』以及與此關聯的商業效應的追求中,『嚴肅』音樂人還怎麼能持守藝術?經濟經營策略在藝術活動中滲透,消融了藝術的崇高性,是對號稱『嚴肅』藝術本身失敗的確認。
當交響樂也如同流行曲甚至廣告歌曲一樣成為日常消費,被聽眾饕餮吞食,它的『嚴肅』性已經失去。」
「既然『後現代』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的理解和對『永恆』的企望,歌德所說的『我在人世間生活的歲月所留下的痕跡不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作為古往今來藝術家的追求也已經十分渺茫和非常無望,那麼,『嚴肅音樂』生存的可能性在哪裡呢?如果我們把『走向市場』的說法表達得更暢快一些,那就是──只能媚俗。」
也許看慣了「大團圓」結局式的書,此書由頭到尾否定後現代國度的音樂文化,卻不見指出面對此情此景還可以做點甚麼,讓讀者有絲絲希望的曙光。於是,心情特別沉重,難道已回天乏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