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1-12-05 09:06:24
且看今天的情況怎樣。
歌,已經越來越多進口貨。從前我們也從日本、台灣、南朝鮮、英美進口一些歌,自行改裝,填上中文歌詞,還懂得做手腳。但是到了今天,我們乾脆邀請日本的、台灣的作曲家,為我們搞生產,而且求才若渴。這個現象,講出本地創作已步入衰竭的階段,顯示本地作曲人才已經凋零。
詞,已經愈來愈多「假洋鬼子」接棒。今日最流行的歌,有半數都是中英並重。一些作詞家說:「這是由於中文不能充分表達要寫的意境。」先不要說這講法是否荒謬,且看那些全都以中文寫詞的,作品卻真也有不少不能達意的句子,甚至基本語法都不能照顧,所以,歌詞半中半英,大約是被逼出來的吧。
從曲到詞,是這個情況,試問粵語歌能生存多外?十三年來,粵語歌曾在世界開設了許多「殖民地」。假如情況有變,我只有苦笑上前,恭賀今天唱片界這一群:末代皇孫。
老夫這廂有禮!
按:這篇剪報很幸運的竟是注有見報日期:1986年8月14日,發表於《大公報》「四方談」專欄。重讀盧國沾這段文字,幸而言不中,事實上,1986年下半年,樂隊潮流開始洶湧,湧出了不少創作生力軍,包括一批文法尚屬不良的後生詞人,也包括林夕。於是粵語歌又奇蹟地渡過了危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