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054508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1-12-04 10:26:00

 
  一般人對于粦的印象,大抵是搞流行曲的。但其實于粦多年來的主要工作是搞電影音樂的,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搞電影音樂鮮有不涉及戲曲範疇的,所以筆者覺得,在本刊談于粦的作品,並無不妥之處。
 
  事實上,于粦跟粵劇界曾有過很緊密的合作,比如仙鳳鳴的《白蛇新傳》,劇中有不少音樂是于粦寫的。其後任、白的電影《李後主》,也特別請于粦據李後主的多首詞作譜了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于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創作的許多粵語電影歌曲,都帶有濃濃的粵曲或粵調小曲的風味。這至少說明,在那兩個年代,不但是來自粵劇、粵曲界的音樂人如盧家熾、王粵生、羅寶生、胡文森等才會寫粵曲味電影歌曲,即使是來自內地的音樂學院派音樂人如于粦,也覺得有需要把粵語電影裡的歌曲寫得帶粵曲味的。說得動聽點,乃是時代的呼召。
 
  于粦的電影音樂工作,始於一九五三年,起初的幾年,接觸的都是國語電影,其後也開始為粵語電影搞音樂寫插曲。現時能追溯得到的于粦最早期粵語電影歌曲作品,是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九日初次公映的電影《花好月圓》(主角是張活游、紫羅蓮)裡的插曲《採蓮曲》。這首《採蓮曲》,基本旋律是廣東小曲《柳搖金》,卻改編成女聲領唱與和唱的舶來形式,並由羅寶生填上歌詞(其曲譜曾在本刊一二九期「羅寶生曲詞創作多面手」一文裡附刊過)。據于粦的憶述,這首歌在當時頗受好評,幾次公開演唱亦甚獲觀眾好感。

 

  在一九六零年代,于粦有幾首電影歌曲是很值得注視的。首先是頗負盛名的電影《蘇小小》(白茵、周驄、張活游主演),影片在杭州實景拍攝,於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七日首次公映,非常賣座,成為該年的最賣座電影。影片中三首歌曲《滿江紅》(靳永棠幕後代唱)、《懶畫眉》(陳翠屏幕後代唱)及《七弦琴》(靳永棠幕後代唱),俱由著名文人王季友(筆名酩酊兵丁)寫詞,于粦譜曲。由於故事背景是古代,于粦自是理直氣壯的把三首插曲都譜成帶濃濃粵曲風味的。由於影片大受歡迎,相信這幾首插曲也頗受觀眾喜愛。近二十年後,徐小明曾把這影片裡的《滿江紅》和《七弦琴》重新灌唱,但卻改稱為《七弦琴》上、下卷。這或多或少都說明這幾首歌不乏鍾愛者。

 

  另一首電影歌曲名叫《花非花》,是電影《清明時節》(謝賢、嘉玲主演)的插曲,影片的首映日期是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廿八日。這首《花非花》是據白居易的同名短詩譜曲的。從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影片資料得知,這是一部時裝片,但于粦依然使譜出來的曲調滿帶粵曲味。不知道影片裡此曲由誰唱出,但它的唱片版本乃是由崔妙芝演唱的,儼然就像是聽粵曲。說起來,黃自譜寫的國語版《花非花》,甚負盛名,可是于粦譜寫的這個粵語版,優美處跟黃自的國語版是不遑多讓的!

 

  于粦也曾替六十年代的粵語武俠片寫過一些插曲,比如《武林聖火令》及《聖火雄風》兩個系列影片裡的歌曲。過去,筆者曾以為這些影片裡的歌曲都是由簫笙包辦詞曲的,後來才知道,實際上是由簫笙先寫詞,再由于粦據詞譜曲的。既是古裝的武俠片,于粦看來是毫不介意譜出來的曲調有戲曲味,像《武林聖火令》的主題曲,最後一句曲詞:「用於善則福呀,用於惡就塗炭生靈」所譜的音調就非常粵曲的哩。

 

  然而,于粦那時創作的電影歌,有時也可以把粵曲味減至最少的。像他那首流傳最廣的歌曲《一水隔天涯》,是同名電影(首次公映日期是一九六六年元旦)的主題曲。這首歌曲的創作模式亦是先寫詞後譜曲,但是在譜曲後應該也曾反過來因應曲調順暢的需要而略事修改過歌詞。我們何妨在聆聽的時候仔細留意一下,《一水隔天涯》雖是以先詞後曲方式寫成,粵曲味卻是很少的。

 

  相信,讀者會認為,到了一九七零年代中期,粵語流行曲大大振興之後,于粦的作品應該不再使用先詞後曲的模式了。可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比方說以下幾首,都是採用先詞後曲的方式寫成的,而且全部都是電視劇的主題曲:《逼上梁山》(無綫劇集,春天合唱團主唱)、《大家姐》(麗的劇集,薛家燕主唱)、《廣東好漢》(佳視劇集,關正傑主唱)、《雪山飛狐》(佳視劇集,關正傑主唱),這幾首電視劇主題曲,《逼上梁山》是由盧國沾寫詞的,據盧國沾的文章的憶述,于粦譜曲後,曾經把歌詞略修改過,以遷就旋律的順暢。這首歌曲,由於以合唱團作大合唱,氣勢磅礡,是粵語歌曲裡罕見的既「勁」而復「壯」的歌。其他三首歌曲,負責寫詞的都是簫笙,二人有過在《武林聖火令》及《聖火雄風》裡的合作經驗,所以這三首電視歌合作起來自是駕輕就熟。這三首歌,筆者個人最喜愛的是《大家姐》,因為它不但短小精悍,更富有粵調民謠的風味。

 

  直至一九八零年代,粵語流行曲開始非常嫌棄粵曲味,把先詞後曲的創作方式打入冷宮,于粦不得不也避免使用,除非是為一些古詩詞譜曲,比如一九八三年為亞視劇集《劍仙李白》所譜的李白名作《清平調》三章。這首由柳影虹主唱的《清平調》,譜寫得十分美妙,流傳頗廣,喜歡唱它的人甚多。於此可見于粦譜寫粵調旋律的功力非凡。

 

  于粦現年八十多歲,然而老當益壯,健步而飛,腦筋靈活,粵劇界其實不妨考慮多找他為粵劇裡的新詞譜曲,相信他仍可煥發閃耀的創作火花。

 

 

 

  註:本文曾發表在《戲曲品味》2011年十一月號第一三二期。

 

 

 

 
 
 
 
 
 
 
 
 
 
 
 
 
 
 
 
 
阅读(216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