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影碟重溫了《葉問2》,看罷便想起初次看時所寫下的一篇感想:「如果被侮辱的不是中國武術而是……」,又想到近日在雜誌上看到正統而又算是前衛的音樂人瞿小松寫的一篇大文:〈虛幻的「主流」〉。
瞿氏的文章相信有五萬字以上,但如其文章摘要上所簡而言之的:「現今的中國學院體系,提供給年輕人的選擇,實在太狹窄也太有限,僅僅注目於西方文藝復興以降的三四百年,僅僅注目於西方職業作曲家音樂這個單一品種。」換個角度看,這種音樂教育體系,是預設了西方音樂是最高的是唯一的,而這不就是中國人在侮辱中國傳統的音樂藝術嗎?所以瞿小松在文章裡嘆道:「睜眼不見中國古典文化中國傳統音樂數不勝數的精妙,已經是可悲的無知……『中國傳統音樂民間音樂音不準!』以鋼琴黑白鍵訓練出來的耳朵,竟然不知一個簡單的事實真相:僅有短短幾百年的人造十二平均律之外,這個世界上的音樂,自古存在並一直承傳着豐富的不同律制。」
瞿小松在開篇處有美妙的比喻:「天下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心相異,眼便不同。有高僧以河流為例:天神見它是瓊漿玉液,阿修羅見它是淚水,人見它是河流,魚蝦見它是家園,餓鬼見它是膿血,地獄眾生見它是熔化的岩漿……」
不僅僅是中國的嚴肅音樂界在無時無刻不在「侮辱」自己的傳統音樂藝術。流行音樂界更不遑多讓。雖然近年曾流行過所謂「中國風」,但不見得是由衷喜歡傳統中國音樂,只是裝點一下罷了。想想粵語流行曲從八十年代起努力排擠「粵曲風」,繼而又有意無意的冷待「小調」,總之從音樂人到樂迷,都預設了「粵曲味」、「小調味」是土氣的是遠離時尚的東西。
總之,band sound與rock、folk、blue、jazz等等舶來音樂永遠可以在時尚中(這種時尚感覺是緣何而來?是受甚麼思想支配的呢?一旦這樣想就可以很經濟很政治!),「粵曲味」與「小調味」則永不。看葉問擊倒英國拳手當然痛快,但「粵曲味」與「小調味」有「擊倒」rock、folk、blue、jazz的一天嗎?怎樣「擊倒」?即使「擊倒」了又真有意義嗎?
已赴黃泉的黃霑生前曾唱曰:「我自求我道」,是的,今天不如就拿他的《滄海一聲笑》聽聽,聽罷再聽紅線女的《梨花落》、芳艷芬的《梨花慘淡經風雨》。
阅读(99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