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1-04-08 07:42:50
給了近二十分鐘的時間,讓他想和寫,結果所寫的完全談不上「凸顯」的效果。
於是我說:「看看這位詩人是怎樣寫的。」即在白板上寫出詩句:
以手掬江浪
取之滌硯瓦
尊罍稍遠窗
莫被過帆打
「這無疑很誇張,但通過襯托,手可掬水,帆船的外凸之物可能會碰跌窗內的樽樽罍罍,那種『近』的感覺就變得很具體了……「說到底,還是要把感覺寫得『具體』。」
「其實之前你也試過寫『高』,都有不錯的構想,這次寫『近』看來難多了。」「是呀,好像無從入手的。」「現在能否模仿一下,想出另一個形容近的寫法?」
小亨利也不需多想,便說:「可不可以說是近得可以跟對岸的朋友說悄悄話。」
「亦可。」我還補充:「其實身體上好些部份都可以用來襯托『近』,比如似乎可以用口吹動小船,甚至似乎可以把腳伸出窗外洗一洗……」說到這裡彼此都笑了。
接下來,着小亨利構想一個比喻來形容以下現象:某事物流行時人們熱烈追捧,不流行時無人問津;又或人有名有利時人們爭相認親認戚,陷於人生低谷時卻無人理啋,甚至避之則吉。
小亨利想了幾分鐘,謂:「可不可以說,像是禾稻熟後,引來無數雀鳥啄食,吃光後,雀鳥都飛光,冷清清的。」
「嗯!不錯。」
「現在來看看這首小詩:」
花開蝶滿枝
花落蝶還稀
唯有舊巢燕
主人貧亦歸
小亨利倒是不大明白「舊巢燕」這個隱喻。是的,現今的城中孩子,有幾個見過燕子呢?這是我們生活的進步還是倒退?
chinaunix网友2011-04-09 08:26:36
前輩提到“現今的城中孩子,有幾個見過燕子呢?”,讓我想起近兩天我重讀會考中國語文廿六篇範文的感受。例如《竹林深處人家》、《花潮》--- 任憑作者如何努力描述,我們班中有誰見過一望無際的竹海和海棠?又例如談戰爭的《兵車行》、《弔古戰場文》 --- 我們是戰後嬰兒潮一代的孩子,戰火離我們很遙遠,“民不聊生”、“血流成河”、“妻離子散“和“生靈塗炭”究竟是如何淒慘,我們都只能憑空想象,就算是看了戰爭紀錄片,也缺乏切身體會。 試問入世未深的十五、六歲中學生,讀這些範文又何來共鳴呢?
chinaunix网友2011-04-09 08:26:36
前輩提到“現今的城中孩子,有幾個見過燕子呢?”,讓我想起近兩天我重讀會考中國語文廿六篇範文的感受。例如《竹林深處人家》、《花潮》--- 任憑作者如何努力描述,我們班中有誰見過一望無際的竹海和海棠?又例如談戰爭的《兵車行》、《弔古戰場文》 --- 我們是戰後嬰兒潮一代的孩子,戰火離我們很遙遠,“民不聊生”、“血流成河”、“妻離子散“和“生靈塗炭”究竟是如何淒慘,我們都只能憑空想象,就算是看了戰爭紀錄片,也缺乏切身體會。 試問入世未深的十五、六歲中學生,讀這些範文又何來共鳴呢?
chinaunix网友2011-04-09 08:26:36
前輩提到“現今的城中孩子,有幾個見過燕子呢?”,讓我想起近兩天我重讀會考中國語文廿六篇範文的感受。例如《竹林深處人家》、《花潮》--- 任憑作者如何努力描述,我們班中有誰見過一望無際的竹海和海棠?又例如談戰爭的《兵車行》、《弔古戰場文》 --- 我們是戰後嬰兒潮一代的孩子,戰火離我們很遙遠,“民不聊生”、“血流成河”、“妻離子散“和“生靈塗炭”究竟是如何淒慘,我們都只能憑空想象,就算是看了戰爭紀錄片,也缺乏切身體會。 試問入世未深的十五、六歲中學生,讀這些範文又何來共鳴呢?
chinaunix网友2011-04-09 08:26:36
前輩提到“現今的城中孩子,有幾個見過燕子呢?”,讓我想起近兩天我重讀會考中國語文廿六篇範文的感受。例如《竹林深處人家》、《花潮》--- 任憑作者如何努力描述,我們班中有誰見過一望無際的竹海和海棠?又例如談戰爭的《兵車行》、《弔古戰場文》 --- 我們是戰後嬰兒潮一代的孩子,戰火離我們很遙遠,“民不聊生”、“血流成河”、“妻離子散“和“生靈塗炭”究竟是如何淒慘,我們都只能憑空想象,就算是看了戰爭紀錄片,也缺乏切身體會。 試問入世未深的十五、六歲中學生,讀這些範文又何來共鳴呢?
chinaunix网友2011-04-09 08:26:36
前輩提到“現今的城中孩子,有幾個見過燕子呢?”,讓我想起近兩天我重讀會考中國語文廿六篇範文的感受。例如《竹林深處人家》、《花潮》--- 任憑作者如何努力描述,我們班中有誰見過一望無際的竹海和海棠?又例如談戰爭的《兵車行》、《弔古戰場文》 --- 我們是戰後嬰兒潮一代的孩子,戰火離我們很遙遠,“民不聊生”、“血流成河”、“妻離子散“和“生靈塗炭”究竟是如何淒慘,我們都只能憑空想象,就算是看了戰爭紀錄片,也缺乏切身體會。 試問入世未深的十五、六歲中學生,讀這些範文又何來共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