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69576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0-11-11 07:37:42

 
  這一篇,還有個副題:「誰能跳出五指山?」
 
  從來,大量生產都可以使一種商品的成本降低,然而,本地唱片公司所要面對的難題就是市場不大,最暢銷的唱片頂多是二十多萬,而普普通通的,能衝破七、八萬的數字的也不少,若然一張唱片投下大筆製作費和宣傳費,卻只賣得七、八萬張,往往是血本無歸的。
 
  看看我們鄰近的日本,一張普普通通的唱片,都可以賣二、三十萬張,在製作成本減輕下,自然可以放心在製作和宣傳方面投資,甚至一些小型的獨立唱片公司,也因為市場大,較容易生存。

 

  香港唱片市場細小這個先天缺陷,從根本上給唱片公司很多掣肘,因此,各唱片公司也只有各顯神通,力求克服或避過這個缺陷,從而令業務有所發展。

 

  香港市場另一個特點是樂迷始終崇尚歐美歌曲,所以,外資公司常常比華資公司佔優,至少,外資公司有時靠外地歌手的唱片已能站穩陣腳,做不做捧不捧本地歌手都成了次要考慮的事情了,我們看看HKCBSWEAEMI等洋資公司的情況就可知道。(註:這一點,筆者當時的上司樂仕其實是並不同意的

 

  記得七十年代末期,一度出現許多新成立的獨立唱片公司,但經過三、四年的汰弱淘強,仍然是七大唱片公司的天下,這當中,也一再反映了本地市場根本支持不了太多獨立唱片公司。老牌的華資唱片公司娛樂唱片,一來賴有早年的粵曲唱片站穩陣腳,又與顧嘉煇有極良好的關係,在電視歌熱潮的時候,嘗了不少甜頭。另一間華資唱片公司永恒除了簽歌星,本身也有錄音室及唱碟製造的生意作後盾,這都是他們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粵語歌曲潮流興起後的一大段日子,無可否認都是由寶麗金帶着本地樂壇走的,寶麗金一開始就走漁翁撤網的路線,多方面摸索中文歌曲應是的風格模式,不過,初期的寶麗金,常予人重量不重質的感覺,例如錄音、封套設計等都予人很粗糙之感。隨着EMICBS加入中文歌市場的競爭後,寶麗金才開始逐漸改變這種重量不重質的作風,只是,他們的商業化路線,則始終沒有改變。

 

  不過,寶麗金的做法有時也頗灑脫的,好些精選碟,他們都懶得宣傳,不是經常行唱片舖或細心的樂迷,根本不知道有如此的一張精選碟。

 

  WEAEMI的中文碟,予人的感覺是比較精雕細琢的,可是,亦無法走出本地市場細小的掣肘,選曲多用可以慳水慳力的Cover version,路線也多採中庸,先求穩陣才求突破,而為了保證銷量,有時也只是被潮流牽着走。

 

  八十年代,華星和康藝成音兩新興力量的先後崛起,曾予本地樂壇很大的衝擊,兩間公司,一間有姊妹機構的強大宣傳陣地,本身也頗精花心思包裝,一間勝在資本雄厚;一間企圖炮製無數星級新秀,一間則以大牌取勢。

 

  無奈的是,華星和康藝成音亦無法衝破本地樂壇的掣肘,他們的Cover version不見得比其他唱片公司少,可見,這兩間公司一樣為市場細小而限制了應有的突破,甚至為此碰個焦頭爛額。

 

  市場細小,樂迷崇尚歐美歌曲是否成了本地唱片行業的五指山,無人可以跳出去?

 

 

                                ──原刊於《新時代雜誌》第41期──

 

 

 

 

 

 

 

 
 
 
 
 
 
 
 
 
 
 
 
 
 
 
 
 
 
阅读(2504) | 评论(8)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ctv732010-11-11 15:25:12

希望多看见这样的文章(回忆80年代香港乐坛那些时候的事情)。

cctv732010-11-11 15:25:12

希望多看见这样的文章(回忆80年代香港乐坛那些时候的事情)。

cctv732010-11-11 15:25:12

希望多看见这样的文章(回忆80年代香港乐坛那些时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