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52421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0-04-12 07:20:30

 
  黃氏著的《保衛粵語 ──不容普通話獨攬中國語言文化之解讀權、演繹權與發展權!》指出以普通話誦讀古典詩詞,缺陷不僅因為沒有入聲字和閉口音,普通話的陽平聲亦是一個嚴重缺陷。
 
  在該書的序言,作者謂:

 

  普通話的「陽平」居然一點也「不平」,其調值是35,是一個上升的聲調(在粵音系統裡,35正是「上聲」的調值,所以當北方人說普通話四聲中的陽平的「巢」(chao2)時,不諳並通話的粵人會以為他在說粵語九聲中的陰上的「炒」(tsau2))。眾所周知,近體詩絕大部份是押平聲韻的。為甚麼要押平聲韻?正因為平聲「平」而「安」,適合,適合作為任何韻文的最後聲響,讓人感覺自然,而且讓人清晰地感到文章(包括詩詞)已到了一個終結。這就好像絕大部份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一樣,最末一個樂音是一個安穩的樂音,而不會是一個上升的樂音,好讓人清晰感到音樂已到了最後一音。所以,若用普通話讀唐詩,遇到最後一個韻腳是陽平字(譬如「同」字)時,那個調值為35的上升聲調(讀音就如粵語的「桶」)就會給人一種「厲而舉」(釋處忠對「上聲」的描述)的突兀感、不安感,也讓人覺得,詩人好像還沒有把話說完。

 

這論點,讓筆者想起年前去上了一回普通話初班,學普通話的四聲調聲時,便察覺普通話的陽平聲竟是幾乎相當於粵語的陰上聲。當時有過一點疑惑及聯想到一點甚麼的,但及不上是書的作者黃氏,斷然判定普通話陽平聲粵語陰上聲會是普通話誦讀古典詩詞時的一種缺陷。

 

  不過,黃氏只把這缺陷局限在詩句的末字用韻上,考慮似乎未夠透徹。這裡筆者倒也大膽地說說當日的聯想:那就是既然普通話陽平聲粵語陰上聲,那麼古典詩詞若以普通話來誦讀,會有近半數的古代平聲字變成了「上聲字」,也就是有近半數古代平聲字會變成仄聲,這樣,古代的詩詞格律將因此被嚴重擾亂,還哪會有聲情並茂、音韻鏗鏘?

 

 

 《保衛粵語 ──不容普通話獨攬中國語言文化之解讀權、演繹權與發展權!》封面

 

 

 

 
 
 
 
 
 
 
 
 
 
 
 
 
 
 
 
 
 
 
阅读(4937) | 评论(25)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华蓥之巅2012-05-28 05:01:57

先生的這篇文章我會在百度吧進行轉載,並在落款處(文章作者一欄)寫上先生的名字,先生如有意見或者建議,還請見教爲盼。

chinaunix网友2010-04-28 23:49:57

南北曲陰陽差別,自元時即涇渭分明,《曲律》卷二《論陰陽》第六有云「夫自五声之有清、浊也,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周氏以清者为阴,浊者为阳;故于北曲中,凡揭起字皆曰阳,抑下字皆曰阴。而南曲正尔相反。南曲凡清声字皆揭而起,凡浊声字皆抑而下。今借其所谓“阴”、“阳”二字而言,则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如贯珠,而后可入律吕,可和管弦。倘宜揭也而或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矣。毋论听者迕耳,抑亦歌者棘喉。《中原音韵》载歌北曲《四块玉》者,原是“彩扇歌,青楼饮”,而歌者歌“青”为“晴”,谓此一字欲扬其音,而“青”乃抑之,于是改作“买笑金,缠头锦”而始叶;正声非其声之谓也。」 學生懷疑粵語平仄並非完全傳承中古音,用粵語朗讀唐詩宋詞亦未必穩妥。如現在高平、高上、高入普遍通押,部分上、入聲字走高;低平則過濁,甚於低上低去低入,似與唐宋詩詞平仄體系之平聲與上去入聲嚴格相對殊致。

chinaunix网友2010-04-28 23:49:57

南北曲陰陽差別,自元時即涇渭分明,《曲律》卷二《論陰陽》第六有云「夫自五声之有清、浊也,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周氏以清者为阴,浊者为阳;故于北曲中,凡揭起字皆曰阳,抑下字皆曰阴。而南曲正尔相反。南曲凡清声字皆揭而起,凡浊声字皆抑而下。今借其所谓“阴”、“阳”二字而言,则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如贯珠,而后可入律吕,可和管弦。倘宜揭也而或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矣。毋论听者迕耳,抑亦歌者棘喉。《中原音韵》载歌北曲《四块玉》者,原是“彩扇歌,青楼饮”,而歌者歌“青”为“晴”,谓此一字欲扬其音,而“青”乃抑之,于是改作“买笑金,缠头锦”而始叶;正声非其声之谓也。」 學生懷疑粵語平仄並非完全傳承中古音,用粵語朗讀唐詩宋詞亦未必穩妥。如現在高平、高上、高入普遍通押,部分上、入聲字走高;低平則過濁,甚於低上低去低入,似與唐宋詩詞平仄體系之平聲與上去入聲嚴格相對殊致。

chinaunix网友2010-04-28 23:49:57

南北曲陰陽差別,自元時即涇渭分明,《曲律》卷二《論陰陽》第六有云「夫自五声之有清、浊也,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周氏以清者为阴,浊者为阳;故于北曲中,凡揭起字皆曰阳,抑下字皆曰阴。而南曲正尔相反。南曲凡清声字皆揭而起,凡浊声字皆抑而下。今借其所谓“阴”、“阳”二字而言,则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如贯珠,而后可入律吕,可和管弦。倘宜揭也而或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矣。毋论听者迕耳,抑亦歌者棘喉。《中原音韵》载歌北曲《四块玉》者,原是“彩扇歌,青楼饮”,而歌者歌“青”为“晴”,谓此一字欲扬其音,而“青”乃抑之,于是改作“买笑金,缠头锦”而始叶;正声非其声之谓也。」 學生懷疑粵語平仄並非完全傳承中古音,用粵語朗讀唐詩宋詞亦未必穩妥。如現在高平、高上、高入普遍通押,部分上、入聲字走高;低平則過濁,甚於低上低去低入,似與唐宋詩詞平仄體系之平聲與上去入聲嚴格相對殊致。

chinaunix网友2010-04-28 23:49:57

南北曲陰陽差別,自元時即涇渭分明,《曲律》卷二《論陰陽》第六有云「夫自五声之有清、浊也,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周氏以清者为阴,浊者为阳;故于北曲中,凡揭起字皆曰阳,抑下字皆曰阴。而南曲正尔相反。南曲凡清声字皆揭而起,凡浊声字皆抑而下。今借其所谓“阴”、“阳”二字而言,则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如贯珠,而后可入律吕,可和管弦。倘宜揭也而或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矣。毋论听者迕耳,抑亦歌者棘喉。《中原音韵》载歌北曲《四块玉》者,原是“彩扇歌,青楼饮”,而歌者歌“青”为“晴”,谓此一字欲扬其音,而“青”乃抑之,于是改作“买笑金,缠头锦”而始叶;正声非其声之谓也。」 學生懷疑粵語平仄並非完全傳承中古音,用粵語朗讀唐詩宋詞亦未必穩妥。如現在高平、高上、高入普遍通押,部分上、入聲字走高;低平則過濁,甚於低上低去低入,似與唐宋詩詞平仄體系之平聲與上去入聲嚴格相對殊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