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0-04-06 07:15:25
也許是顧嘉煇過往的音樂歷程所影響,又也許是當時電視劇集內容所需要,顧氏在七十年代為無線劇集所寫的大批電視歌曲,除了注重旋律的優美易上口,也極注重把曲調寫成中國小調色彩的,當然,這些作品中也有不少是在濃濃的中國小調色彩中,滲進西洋的音樂元素,前者的例子如《啼笑因緣》、《書劍恩仇錄》的主題曲,後者的例子就更多,《陸小鳳》、《小李飛刀》、《一劍鎮神州》、《倚天屠龍記》等等,都是中西合璧的,不過,由於運用得好,都很能使人信服那是能代表古代俠客的心聲、背景。
反觀八十年代中、後期的一些非顧氏無線武俠劇主題曲作品,總是不倫不類,以現代化的音樂來象徵古代俠客的心聲、背景,聽來只覺神經錯亂。
在無線的時裝劇裡,顧嘉煇可以發揮得自由些,不時耍弄同名大小調轉調的技巧,《奮鬥》的主題曲就是好例子,但他始終如一的風格 ── 極注重優美的旋律 ── 仍可在這些時裝劇主題曲中找到,《家變》、《狂潮》、《大亨》、《抉擇》這些七十年代作品足以說明一切。真的,顧氏作品雖然有時太拘泥於傳統的AABA,太有起承轉合,但比起本地樂壇後顧嘉煇時代的許多本地作品,顧氏的作品還是精煉簡潔得叫人嘆服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顧嘉煇離開無線後,無線便再沒有一首像樣的台歌,只有《歡樂今宵》的主題音樂借人懷緬音樂大師的精悍曲調!
從另一角度看,你大可以說顧嘉煇是個音樂工匠更貼切些,不過,作為一個專業工作者,必須是需要些甚麼情緒(mood)就能拿出甚麼情緒的音樂來,在這方面,顧嘉煇是完全勝任的,勝過許多只會寫一種風格一種類型作品的所謂「樂隊 」。然而,音樂工匠有時「過份參考」好些現成作品,尤其到了八十年代,因為生產過多,開始因襲自己也因襲他人的作品模式的時候,我還是很反感的,覺得應該是「大師」歇歇的時候。
還是談回七十年代的顧嘉煇吧!
作為七十年代電視歌熱潮的創奇者,顧氏的第一首粵語電視歌你又記得是哪一首呢?
人們印象中都以為是《啼笑因緣》,假如你也這樣想便錯了。其實,顧嘉煇自己也多次在訪問中指出,他的第一首粵語電視劇主題曲(其實是國語的!而今絕對不會搞錯的了),是《星河》,由詹小屏主唱的。我小時候亦對此曲頗有印象,還曾用簡譜記下了旋律走勢(節奏卻欠奉)。倒不知顧嘉煇這首處女粵語電視歌,會否有重臨人間的一天。
談起顧嘉煇,真大名鼎鼎,但你又可知大名鼎鼎的他,也曾用起筆名來,為隔壁電視台偷偷寫劇集主題曲,而且主題曲一樣受矚目呢?
我至少知道有一首當年佳視的《金刀情俠》主題曲,就是顧嘉煇寫的,但發表時所用的名字卻是張志雲。這或許說明了,高手即是高手,其作品絕不會因為換了招牌而變得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