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11-12 06:59:28
鶯聲驚殘夢,晨起懶畫眉,相呼姊妹至,共唱紅豆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摘,此物最相思。
相思何時了,觸景最神馳,悔將紅豆採,致惹恨無期。
這首《紅荳曲》(又名《紅豆相思》),是粵語歌裡赫赫有名之作,由邵鐵鴻包辦曲詞,誕生於一九四一年,是一部同名電影裡的歌曲。在四十多年後,此歌用於某食品廣告,仍甚受注目,於是演唱者鮑翠薇後來索性重新灌唱這首歌。
說《紅荳曲》是電影歌曲,但實際證據卻已很難覓得,只是在某些二手文獻上看到有此說法。因為《紅荳曲》這部電影相信已經失傳,而現在能見到與這部電影有關的文獻如電影廣告,卻不見有任何訊息說明歌曲與電影的關係。在廣告裡,最重要的訊息是「藝壇巨子邵鐵鴻領導歌樂並客串演出」,又刊載了王維的原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看來這首《紅荳曲》,真有可能是邵鐵鴻特為這部同名電影而創作的。
電影《紅荳曲》的首映日期是
不過,有前輩指出,在香港淪陷時期,邵氏的另一純音樂創作《流水行雲》確是很流行的。到戰後,香港出品的第一部粵語片,導演黃岱拍的《郎歸晚》,找來邵鐵鴻配樂,又找來陳綠萍以《流水行雲》這譜子填上歌詞,作為影片的主題曲,到影片於1947年1月20日上映後,這《郎歸晚》主題曲立刻成為非常流行而熱門的歌曲,真是凡有「水龍頭」處皆能聞之。余慕雲《香港電影史話》第三卷談到這首電影主題曲時,亦謂:「家喻戶曉,差不多人人會唱。」
邵鐵鴻,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崛起的全能音樂人之一,而其名氣跟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梁以忠等是不遑多讓的。他擅長吹洞簫、彈琵琶,會作曲寫詞,也灌過好一批粵曲唱片,不時還會登上大銀幕,做起電影明星來。當時有人認為他有「七絕」:擅吹、擅彈、擅打、擅唱、擅撰、擅作、擅做。上文提到的《紅荳曲》和《流水行雲》,委實是他作曲方面的得意傑作。筆者個人偏愛《紅荳曲》多一點,因為估計這首作品是先寫好詞才譜曲的,可是旋律譜來非常簡煉而優美,十分難得!《流水行雲》則是以乙反調寫成的,別有一份慘慘戚戚的愁緒,味雖苦,卻讓人鍾愛。
邵鐵鴻與電影圈的關係是很不錯的,在1950年代,他至少主演過兩部電影,一部名字正是《流水行雲》(首映日期是
電影《流水行雲》,主角除了邵鐵鴻,合演者還有吳楚帆、紅線女、小燕飛,以三位電影紅星配一位樂壇名家,陣容何其鼎盛。在電影《流水行雲》的特刊裡,倒也見到一篇沒有署名的文章:「藝壇驕子邵鐵鴻」,其中有憶述及《郎歸晚》的流行情況:
「我認識邵鐵鴻多年了,就在他參加黃岱導演的《郎歸晚》的工作的時候。不久之後,我有一位女朋友,剛從廣州西村來,她平時不大學歌習曲的,那回忽然喜歡哼幾句粵曲了,哼得最好的一支就是《流水行雲》。我問她為甚麼要學唱這支歌曲而且已經會唱得這麼好。她告訴我,西村早就很流行,這支歌自從《郎歸晚》上映後,就更加風靡一時了。差不多每個人都喜歡這支歌或者喜歡聽這支歌,連作者邵鐵鴻的名字
電影《郎歸晚》的故事,敘述一個女子在淪陷期間及光復初期的不幸遭遇,她國家至上,犧牲名節,掩護個郎脫出魔掌,勝利後卻緣慳一面,抱恨終天。雖然當年《郎歸晚》主題曲非常流行,但是現在卻難以找到完整的歌詞,以下所錄的,有兩個地方是缺了字的:
郎歸晚,落花遍地愁黯淡,
獨嗟嘆,誰將艷骨葬塵寰,暗自淚氾瀾。
往事空記寸心間,往事一記悵千番,
舊恩愛,舊譜怕復彈,
前情泛泛,傷春晚晚,夢不見、夢不見郎還,
相思千里隔重山,淒清隻影似孤雁,
未獲信返,越想更越煩。
瘦減腰圍,我為郎日廢餐,空有淚染斑暗滴衫,
傷心,只為病不慣;憂心,只怕病變幻,
誓殉愛死願代春蠶。
再次三番,再次三番,(缺字),望君歸,鴛夢冷,
魂離魄散,魂離魄散,(缺字),恨天妒紅顏。
自悲薄命緣有限。
《紅荳曲》與《郎歸晚》,兩首都曾很流行的電影歌曲恰好一在戰前,一在戰後,使邵鐵鴻的名字響亮無比。而從這兩首歌也更讓粵語電影人相信,電影裡的歌曲和音樂,最好還是找來自粵劇粵曲界的音樂家來搞。
註:本文前日發表於《信報》文化版。
後記:很遲才見到九月號的《文化現場》,所以也很遲才讀到袁智聰在該刊裡寫的一段感言:「為甚麼迄今從沒有在電影裡以當年譚詠麟的20場紅館個人演唱會或《XX歌聲獻中華》」來作背景?或是道出羅文、陳百強、梅艷芳、黃家駒等已故音樂巨星的典故?又或者以林夕筆下的歌詞其至以獨立樂隊的歌曲來說故事呢?是我們沒有根深蒂固的音樂文化,還是有太多商業因素呢?那一刻,我只有想起陳可辛電影《甜蜜蜜》裡的鄧麗君而已。」
讀後很感慨,袁智聰的「聽野」主要是歐美音樂,如果他的視野和「聽野」能延伸至五、六十年代的本土歌謠,他當會驚訝邵鐵鴻的《流水行雲》竟促成一部「音樂家傳記式」的電影的誕生。那時,又因為粵曲《光棍姻緣》極受歡迎,片商即開拍同名影片,其後又因歌曲《飛哥跌落坑渠》盛行於草根階層,片商也曾拍了一部名叫《飛哥跌落坑渠》的電影。兩相比較,可見被人視為「粵語殘片」的那些電影,倒是很關顧本土的音樂文化。
再說,說到譚詠麟,筆者記起在八十年代的中期,片商是搞過一部《歌者戀歌》,把譚的演唱會片段及其他歌曲串成愛情故事,相信那時的小袁智聰可能對本土音樂文化不屑一顧,未必知道有這樣的一部電影。亡羊補牢未為晚,You Tube有網友分段上載了整部《歌者戀歌》,小袁大可去看看。
chinaunix网友2009-11-14 07:56:00
关于袁智聪在《文化现场》里写的一段感言,有关“《XX歌声献中华》来作电影背景”? 其实有,不过在日本。约2年前日本拍摄了一出电视电影《邓丽君故事: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由木村佳乃主演,但歌唱则使用邓氏原声带)。去到后半段,《XX歌声献中华》赫然在焉。 特转有关博文一篇:日本人眼中的邓丽君:《邓丽君物语--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 http://eric20462001.blog.hexun.com/10789682_d.html
chinaunix网友2009-11-12 09:38:57
學生亦頗喜和婉流麗之《紅豆曲》,然覺此詞不全是先詞後曲。王維《相思》第三句乃「願君多採擷」,「擷」中入聲不美聽,難入樂,故邵用其意,改作低入聲之「摘」,則美聽矣。然曲中多次出現一字多音,而第一段末句「紅豆詩」之「詩」(或作「詞」)、第三段第二句「觸景」之「景」,皆易唱成高去聲出律,又似是先詞後曲,不欲以曲害詞而成不協句之明證。 學生記得十幾二十年前常有將流行歌曲敷衍成愛情故事者。近數年的確鮮見如此題材的影視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