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593600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9-10-01 07:09:41

 
  香港流行樂壇曾冒出過不少二人女子組合,近的如Twinsat17,遠的如Face to FaceEcho,夢劇院,都曾風光一時。不過,七、八十年後,人們還會記得她們嗎?恐怕到時鍾欣桐的「天真」與「傻」,都被塵封了。
 
  其實,有一件事可能會讓你大大驚訝的。因為如果我們遠遠地追溯粵語流行曲的歷史,而且是追溯到它的源頭,發現那裡也出現一隊二人女子組合。而今,她們的事跡當然被塵封了,可是她們也有過風光的日子啊!
 
  那是上世紀1930年代前後的事了。有兩位廣州美少女陳剪娜、何理梨(猜想是英文名字JinnaLily的譯音吧),酷愛演藝事業,先後參加了廣州女子歌舞團,並結緣組成演出的拍檔。不過當時她們可沒有想過要改一個甚麼組合名字諸如TwinsEcho之類,所以現在我們要稱呼她倆,也只能權宜的喚作廣州女子歌舞團的二人女子組,又或者是「Twins之老祖」。

 

  話說「Twins之老祖」隨廣州女子歌舞團到處演出,主要的演出場所是廣州的「大新」和「先施」公司的天台遊藝場。她二人的舞蹈造詣不俗,唱的歌曲,是以現成的廣東小曲填上新詞,並且以西樂加少許中樂來伴奏,非常受觀眾歡迎,由是聲名日盛,成為該團的台柱。當時的大唱片企業新月唱片公司見狀即邀請她倆灌唱片。那時的七十八轉唱片當然不同六七十年代的三十三轉唱片的容量,一面只能載錄一首兩三分鐘的歌曲。在兩三年間,新月共替她倆錄了三張唱片。其中第二張就收有本文將會談及的《雪地陽光》。

 

  在1930年代,還未有「粵語流行曲」這種概念的,新月唱片公司為了要替「Twins之老祖」的這些歌曲歸類標簽,遂命名為「新曲」或「新曲體」。筆者很同意容世誠博士在《粵韻留聲》一書所說的:從「中西樂結合」(其實西樂才是主要伴奏樂器)和「倚『譜』填詞」兩點看來,三十年代初所謂的「新曲」,已經具備了「粵語流行曲」的部份基本條件。也就是說,Twins之老祖」的這一兩張唱片,可說是粵語流行曲的源頭了。

 

  要是問,《雪地陽光》流行過嗎?由於年代久遠,而且社會環境迥異,實在很難說,但筆者發現,當時有一位沈允升,是常常把流行的歌曲與音樂編成曲譜集出版的,其中由他編譯的《增訂中國絃歌風琴合譜第二集》(美華商店〔廣州〕印行,出版年份是1931年,並在翌年再版)裡的頁160-161,就載有陳翦娜和何理梨合唱的《雪地陽光》的譜和詞。由此,估計《雪地陽光》在1930年初,是頗為人熟悉的。

 

  不過,Twins之老祖」的第一張唱片《快活生涯/春郊試舞》,推出時恰逢上競猜新月第五期唱片銷量的「盛事」,從新月唱片公司出版的宣傳刊物《新月2》末頁的揭曉可知,《快活生涯/春郊試舞》在該期廿八張唱片裡,銷量排名是廿一位,可見是不能算暢銷的,甚至純音樂唱片《寄生草/雨打芭蕉》和《三醉/楊翠喜》都反而能排名第九和第十!以此推測,陳翦娜、何理梨二人的表演在當時有一定的叫座力,但處女唱片在大眾間的流傳尚不是太廣的。

 

  再說回《雪地陽光》,它是調寄廣東音樂名曲《雨打芭蕉》的,仔細把曲詞曲譜哼唱一下便可知,那些唱詞是填得並不大協律的,這或許是當時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Twins之老祖」替新月唱片公司灌的第三張唱片,在唱片目錄上是註明屬「梆黃曲」,也就是純粵曲風格的作品,似乎是向樂迷昭示「Twins之老祖」唱粵曲也是在行的,這在當年以粵劇粵曲為主流的社會裡,有點「棄暗投明」的意味。

 

  陳翦娜、何理梨這雙Twins之老祖」其後的去向如何,卻是不大了了。可是,陳剪娜的女兒,也是香港演藝界名人,這一點讀者可能有所不知:她就是五、六十年代粵語電影圈裡頗有名氣的演員南紅!

 

  看看陳倉榖在五十年代中期撰寫的《伶倌列傳》,其中的「南紅傳」,就有這樣的敘述:「南紅姓蘇,她的媽媽,就是廿多年前紅透藝壇以時代歌舞劇著名的陳剪娜。剪娜自從嫁作商人婦後,即卸卻歌衫,相夫處理家政,從此不再以色示人了。誕南紅後,益發感到將來有女可繼承其志,自己的藝術生命,雖告一段落,但可以將發揚藝術的期望付諸下一代。果然有志竟成,南紅長大了,剪娜為了未忘懷藝術所給予的啟示,決心創造繼承藝術生命的女兒,好好的訓練她,使她拜紅線女為師父。而紅線女見得這個聰明伶俐的女徒弟,也十分盡心教導……」這「紅透藝壇」四字出自陳倉榖筆下,相信至少有七、八成真。這裡,陳倉榖用的是「陳剪娜」,而不是「陳翦娜」,其實新月唱片公司自己的刊物裡,已是「剪娜」與「翦娜」互見的,都不知那一個是正名。筆者這篇文章僅以直覺認為「翦娜」是正名罷了。

 

  往事可以不如煙,一般香港人對粵語流行曲歷史的認識,止於1974年許冠傑時代,覺得再向前就是一片空白,其實不然,粵語流行曲從發軔至今,時間上的距離是幾乎有八十年這麼長呢!

 

 

 

 

  註:本文前天發表於《信報》文化版。

 

 

 

 
 
 
 
 
 
 
 
 
 
 
 
 
阅读(4164) | 评论(32)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黃志華2009-10-04 07:31:50

其實波叔的《光棍姻緣》曾給視為粵語流行曲哩。  

黃志華2009-10-04 07:31:50

其實波叔的《光棍姻緣》曾給視為粵語流行曲哩。  

黃志華2009-10-04 07:31:50

其實波叔的《光棍姻緣》曾給視為粵語流行曲哩。  

黃志華2009-10-04 07:31:50

其實波叔的《光棍姻緣》曾給視為粵語流行曲哩。  

黃志華2009-10-04 07:31:50

其實波叔的《光棍姻緣》曾給視為粵語流行曲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