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閱一套三十多年前出版的小書,沙楓著的《譯林絮語》,得著還不少。可見,有些書是需要久不久就重溫一下,以激活一下記憶。
書裡有一篇文章談到 Audrey Hepburn (內地一般譯作「奧黛麗.赫本」,香港向來都譯作「柯德莉.夏萍」)的幾部著名影片的名字的含義,甚有意思,這裡摘引下來,跟網友分享。
Audrey Hepburn 的名作之一有《Roman Holiday》,香港把這影片名字譯作《金枝玉葉》,但如果直譯,應是「羅馬假期」。這「羅馬假期」,是雙關語,因為,除了表面上指影片裡的一位公主在羅馬度假時的一段韻事,它還有另一個意思:古羅馬帝國,各地貴族到羅馬時,常有一項娛樂節目,就是去競技場看奴隸、戰俘與猛獸搏鬥,故此「羅馬假期」是帶有「以看別人受苦為樂的娛樂」之意。
Audrey Hepburn 另一名片是《My Fair Lady》,香港譯作《窈窕淑女》。但原來《My Fair Lady》源出自英國童謠(相信不少國人也會唱):「London Bridge is broken down, broken down, broken down, London Bridge is broken down, my fair lady.」「倫敦大橋塌了」,隱喻賣花姑娘在上流社會中以貴族身份出現,把倫敦的社交界鬧個天翻地覆。
文章還談到 Audrey Hepburn 主演的《Breakfast in Tiffiny》,要是直譯,會是「在Tiffiny裡吃早餐」,但我們要注意,「Tiffiny」不是地名,也不是餐廳名字,而是紐約一家極有名的珠寶店的名字,所以,在這樣有名氣的珠寶店內吃早餐,如果不是表示「闊」氣,就是有點「寶」氣。這部影片,香港譯作《珠光寶氣》,其實是頗恰當的。
阅读(2658) | 评论(7)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