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262578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9-03-29 08:54:34

 
  這篇論文是上學期的期終論文,原論文的題目為「本土傳統大眾音樂文化的晚霞──粵語電影原創歌曲(1961-1969)淺探」。發還後,曾根據教授的批語修改了很多地方。這裡貼的是最新的修訂版本。論文甚長,故截成十個段落。
 
緒言
 
其一 緣起
  筆者自2007年年頭初步完成有關胡文森個人的作品研究後,察覺到要好好了解香港早期的粵語歌曲文化的面貌和發展,是必須先去研究原創性的粵語電影歌曲,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完全是一片空白。所以當時即向香港藝術發展局遞交了建議書,期待能資助一項名為「香港早期粵語電影創作歌曲研究(1930-1960)」的研究工作,並喜獲批核通過。這計劃所研究的時間下限是1960年,事緣當時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的工具書《香港影片大全》,只出版至第五卷(1960-64),無奈只好把時間的下限定在1960。該研究完成後,《香港影片大全》第六卷(1965-69)也出版了,為此,筆者近期在為香港藝術發展局做另一個研究「因詞而生的廣東音樂」的同時,也順便補做1961-1969這個時段的「香港早期粵語電影創作歌曲研究」。

 

  其實,有關1961-1969這個時段的粵語電影原創歌曲,是很值得單獨的研究一下的。記得拙著1在討論陳寶珠、蕭芳芳兩人在六十年代所出版的唱片時,曾說:

  不過,蘇翁說得很對的是,陳蕭二家的歌唱水平只是一般,而二人所灌唱的電影歌曲,只是止於銷量好、產量多(例如陳寶珠從1963年到1969年這七年內竟推出了達七十張唱片,其中九成五以上是電影歌曲),可是對提高粵語流行曲的地位卻全無幫助。

  要說原因,除唱功不理想外,音樂製作及歌詞填寫的質素太粗糙亦是大問題,誠如音樂界前輩詹惠風回答筆者時說的:「當年之歌舞片純皆為捧『人』,如寶珠和芳芳,片中歌曲皆為『人有我有』,故未能真正提升(粵語流行)歌曲之地位」。此外,這些電影歌曲大部份都是改編歌,所改編的包括歐西流行曲和國語時代曲,也有改自廣東小調、中國民歌的,要從中找原創作品是非常艱難的事情。

  其實,當時的原創作品,多是由慣寫粵樂的樂人執筆,所以寫出來的作品也很難入「時代青年」的耳朵,例如《六指琴魔》和《小媳婦》中的插曲就是這一類,唯一例外的可能是龐秋華曲詞的《女殺手》,比較廣為人知,只是,筆者知道,在一般心人目中,這《女殺手》只屬「有趣」,卻絕不屬佳作。

 

坦白說,筆者寫這幾段文字,是憑比一般人略知得多一點的認識落筆的,而非做過深入研究的結論。但是,當年實在未有條件去做深入研究,只能無奈地憑印象去論述。現在重看,上述這三段文字,至少每段都潛藏了一個問題:

問題一 當年的電影歌曲無助於提高粵語流行曲的地位的真正原因是甚麼?

問題二 那個年代原創作品到底有多少?其內容怎樣?

問題三 既然原創作品「多是由慣寫粵樂的人執筆」,也就是也有由「不是慣寫粵樂的人執筆」的吧,這方面的情況又怎樣呢?

筆者確信,不深入探究一下那個年代的粵語電影原創歌曲,這些問題是不可能得到滿意答案的。再者,這些答案相信也很能幫助我們了解粵語歌曲文化在六十年代的真實面貌。此外,第一個問題裡提到「地位」一詞,這個詞語向來是不可以簡單視之的,它可以涉及很複雜的論述。本文將嘗試處理分析。

 

  這篇論文的題目是「本土傳統大眾音樂文化的晚霞……」,在此有必要先為「本土傳統大眾音樂文化」作一個簡單的界定:筆者所指的是一大類出自粵曲粵樂界音樂人之手的創作歌調,它們有些是為粵劇、粵曲而寫,而為電影而寫的數量也頗多。粵曲和粵樂,從上世紀初一直在香港蓬勃不已,它們是到了五十年代末期,才開始呈現衰落之象的。在那段時期來說,這些粵曲粵樂完全是百姓生活的一部份,因此,那些出自粵曲粵樂界音樂人之手的創作歌調,由於音樂完全植根於地道的粵曲粵樂裡,所以絕對堪稱為「本土傳統大眾音樂文化」。

 

 

 

其二 研究上的困難

  上世紀六十年代,距今已近四十年,很多第一手資料已散失。在公共機構裡,香港電影資料館已為我們搶救了很多珍貴的資料,但基於複雜的版權條例,有時縱然得知該館藏有某書某刊,卻原來是不許讓公眾索閱的。本論文文末的附表三,詳列了一批筆者知道該館收藏了卻暫時不能讓公眾索閱的文獻。這當然會影響到本研究的質量,但卻是無奈的。

 

  另一項困難,1960年代的粵語電影,對於電影歌曲創作者仍像四、五十年代般,常常交代不清,又不時根本不予交代。因此,有不少的電影歌曲,明顯是原創的,卻不知詞曲作者是誰。又有好些電影,只看幕後工作者名單,卻沒法肯定這個人是作曲人還是寫詞人,因為「撰曲」、「作曲」、「音樂」幾種職銜都有,但「撰曲」有時只是填詞的意思,有時卻會是兼寫曲詞之意,「作曲」也不一定就是作曲,有時亦只是「創作曲詞」之意。「音樂」亦然。所以,在本論文文末所附的附表二,其中有幾位「撰曲」人鄺海量、冼幹持、孫志鵬、楊子、譚英等,他們為某部電影所作的到底是填詞還是兼寫詞曲,還需待進一步的考究。

 

  時間方面,當然永遠是沒有足夠可言的。本研究也只是在有限的幾個月時間裡,儘可能多地發掘相關的資料,但遺漏頗不少,是肯定的。筆者也只能夠在這不充足的資料裡,審慎地做研究和論述。

 

 
 
 
 
 
 
 
 
 
 
 
 
 
 
 
 
 
 
 
阅读(281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